央视新闻客户端8小时前
电影《长安的荔枝》正在热映,像大鹏过往的许多片子一样,这次他依然集编、导、演于一身。这是他十几年来的工作惯性,也形成了属于大鹏的创作特色。
电影上映前,央视新闻专访了大鹏。当时电影已经定档,但后期制作还没有全部完成,他不得不快马加鞭,每天高负荷地运转。
这和电影里李善德“千里运荔枝”的极限操作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呼应。戏里的人要和时间搏斗,戏外的大鹏也几乎把自己逼到极限,他说这是常态,他甚至把它当成一种工作方法,“当你把自己置身于那样一个极限的操作空间里,你自己就会想出解决办法。”
作为很多人眼里小镇青年“逆袭”的范本,大鹏总在强调时代的垂青和自己的幸运,他说自己起点不高,因此总想通过进步和作品来跟观众交流,“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对(电影)这个事充满敬畏,这样也许会走得更长远一些。”
“我要不赶紧,别人就赶紧了”
大鹏曾在采访里分享过一个早年的故事:初来北京在门户网站工作的那几年,他租的房子总是离公司很近,为的是在晚上有突发新闻时,可以第一个赶到公司,比别人多一个机会。
多年后他接拍电影《长安的荔枝》,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2023年8月的一天,他从制片人那里第一次听到《长安的荔枝》的故事,一下就被吸引了,第二天就约了制片人见面,他说自己当时有一种赶紧的心态,“我怕我要不赶紧,别人就赶紧了。”
大鹏觉得要赶紧,因为故事好、人物好、节奏好,“一下就看进去了。”这是一个电影创作者的敏感。但除了专业的判断,更打动他的,是主人公李善德身上的“普通感”,他觉得生活里时时刻刻都能遇到李善德这样的人,包括自己身上也有同样的气息,“(这些人)非常普通,默默无闻,但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可以做到一些什么,改变一些什么。”
大鹏会被这样的人物和故事吸引,几乎是一种必然。纵观他过去的电影,主人公多是些和李善德类似的、想要逆风翻盘的小人物,而且常常为某个不可能的任务死磕到底。因此有网友总结说,他拍的事在生活里99%不会发生,但大鹏就是相信那1%的人。
具体到电影《长安的荔枝》,面对“把鲜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这个99%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善德选择踏上坎途,为的是那1%的生机。
与此同时,作为饰演者和导演的大鹏也一起上路了。
“一个会游泳的人掉进海里”
作为一个拍过不少电影的成熟导演,在拍《长安的荔枝》时,大鹏仍感到一种“时时刻刻的无可奈何”。他说自己在拍摄过程中一直有一种感受,好像一个会游泳的人掉进海里,周围什么都没有,他不知道尽头在哪儿,就知道自己在那儿。
被这种感受包围的大鹏感到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在于如何统筹一个庞大的剧组,用大鹏的话来说则是“如何运转一个巨型的拍摄机器”“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演员,他们的排列组合,他们跟这个故事的整体关系,最后怎么有效地完成这个创作,而且还要有质量……”
同时,他还是主演。
编导演一体是大鹏十几年来的创作惯性,他并不陌生,但电影《长安的荔枝》里的一场戏,还是让他感受到了“自导自演的一种境界”。
这场戏出现在电影快结束时,李善德抱着必死的决心和右相对峙,质问对方“荔枝与国家孰轻孰重”。这是一个巨大的情绪段落,人物的爆发尤其重要。为了撑住这场戏,大鹏选择压榨自己的表演,一遍遍地调整,一遍遍地跟自己较劲,没有“差不多可以了”,只有“还能不能更好”。就这样演了不知道多少遍,突然有一次,他觉得杂念全消,没有想任何台词,而是完全成了李善德,发自真心地想把那些话说出来。
他知道,可以了。知道可以的时候,他反而没有去看监视器。
大鹏常常把自己放在类似的极端情况下,他将其视为一种工作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工作态度。对他来说,进步这件事一直很重要,而让自己进步最好的驱动就是这事你做不到,“你让自己去做做不到的这个事,就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能量。”
身边的人说他很卷、很拼,他自己也承认,但这种“卷”和“拼”在他那里有另一种说法,叫“我想鼓励一下自己”。
“我想提醒自己出发时是什么样的”
“我叫李善德,自幼便立志到长安,二十四岁,入职司农寺上林署,成为诸多飘荡在长安的浮萍之一。”
电影《长安的荔枝》,是由李善德的这段自述拉开的,那是一个有志少年最初的模样。
而大鹏为音乐梦想初来北京时,比此时的李善德还要小两岁,那时候的他,亦是诸多飘在北京的“浮萍”之一。
从东北小城到国都北京,从网站编辑到有所成就的演员和导演,陡峭的人生轨迹常常让大鹏觉得幸运。在他看来,自己起点不高,没有专业学过电影,而会表达、有能力的人很多,他只是特别幸运地在那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被大家看到了。
这样的经历,让他一方面特别相信奇迹,相信人的意志可以超越各种不可能,另一方面也让他始终有某种“不配得感”,他在乎他人的评价,对赞美和认同总是很克制,对快乐也十分警惕。
2023年,大鹏凭借电影《第八个嫌疑人》获得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在后来的采访里,他说自己只高兴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这种情绪就清零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为下一件事情去担心,而不是为上一件事情而高兴。
谈到这个话题时,大鹏先分享了一个故事。很多年前,他第一次报道电影节红毯,因为没有概念,穿的衣服过于随便,差点被工作人员请走,最后是和同事换了衣服才得以继续采访。他说:“我是从非常基础的幕后工作走到台前的,所以很珍惜现在的机会。我时时刻刻都想提醒自己出发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时时刻刻要对赞美和认同保持警惕,要让自己始终有学习的心态,对(电影)这个事充满敬畏,这样也许会走得更长远一些。”
这种性格和心态也渗透进他做事的态度里,比如他不太喜欢“你为什么选这个演员”这种表述,“我觉得就是合作,邀请,因为大家是公平的,你拥有这个机会,你同时也拥有被别人选择的可能。我觉得它是个姿态问题。”
“那些不被呈现的
也就不需要注意它”
大鹏说自己最近特别开心的一件事,是听到有人称他为“陪伴型导演”。这种“陪伴”在他看来有一种和观众共同成长的意味,“大家看到我从一开始拍网络视频,到现在拍电影,然后有提高。同时,大家也在自己的人生当中有进步,就像我们彼此陪伴一样。我觉得挺暖的。”
事实上,大鹏确实是最喜欢走近观众,和观众见面互动的导演之一。从《煎饼侠》开始,他就几乎是同行里跑路演跑得最多的人,他觉得电影就应该和观众在一起,观众的解读空间常常让他觉得很奇妙,即使有时候他并不是那么想的。
如今,《长安的荔枝》上映,大鹏又“跑”了起来。
电影的片尾曲里有一句歌词,“再大的楼宇城郭,再小的市井烟火,不过是你你我我,一步步往前磕。”
对大鹏来说,他也曾在电影这条路上一步步往前磕,那些遇过的难关,如今他选择带过,“挫折、失败、不甘心有很多,但那些不被呈现出来的,也就不需要注意它。”
他更希望的是,观众在看到他的新电影时会说,嗯,大鹏又进步了。
监制丨李浙 王元 主编丨江永韬 袁嘉琪 采访 撰文丨杨瑜婷 编辑丨赵玉婷
编辑:阿衣去来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