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4小时前
花上40元,仅需2分钟,不必踏足社区,无需提交任何服务证明,“5小时关爱老人志愿服务”就能轻松到账。负责人承诺:“管理员后台录入,放心。”
当志愿服务时长被多地教育部门正式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一条隐秘的产业链正在悄然形成。央视网《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在部分电商平台和社交群组中,“付费代刷志愿时长”已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
当志愿服务时长被“明码标价”
在电商平台搜索“志愿服务时长”,首页出现多条链接,标题包含“志愿时长帮忙刷”“弯道超车!在家速攒20h志愿时长”等字样。
央视网《新闻+》记者以学生家长身份加入了一个名为“志愿时长活动交流”的群聊。入群后,负责人很快主动联系,并热情介绍:“无需到场,管理员后台录入,8元1小时哦。”对方称,服务项目可标注为“关爱老人”“单车治理”等常见类型,仅需提供姓名与志愿者编号,无需提交任何服务过程照片,时长即可录入系统。
央视网《新闻+》记者与“志愿时长活动交流”群负责人对话截图
负责人称:“5小时起充,50小时以上有优惠。”记者以40元下单“5小时关爱老人”项目,提供姓名与志愿者编号仅2分钟后,账号中便新增1条5小时的“温暖夕阳,心系长者”服务记录。然而,有学生家长告诉记者,真正的志愿服务认证,从学生参与活动到后台显示志愿服务时长,最快也要1~2小时,“有时候(活动)第二天才能从后台看到服务时长”。
央视网《新闻+》记者的志愿服务时长“从无到有”
在“温暖夕阳,心系长者”项目详情页的“最新报名”列表里,记者所用账号的姓名与头像赫然在列。该项目详情页信息颇为完备,清晰标注了服务地址、时间、联系人及电话,并附有200余字的项目介绍。仅从页面信息看,项目内容与常规志愿服务活动无异。
根据志愿服务平台的规则,志愿者需要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提交自己的服务内容以及照片,经后台审核后才能被计入有效志愿时长。该负责人却表示,如果没有相关志愿服务活动照片,可代为客户上传。
央视网《新闻+》记者志愿小程序后台截图
学生家长简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身边有家长曾参加过会员制的志愿服务机构,“会员费用大概八九百,有的甚至要上千块,交了钱才能参加他们的‘活动’”。不同的志愿服务时长对应不同的价位,机构在收取费用后,会将时长拆分,每天为会员“充值”定量的时长。
不过,即使花了高价,也很容易“翻车”。“比如‘种树’活动,他们承诺会员能做满40个小时。但植树节就一天,孩子们怎么可能天天种树?他们录入时长时根本不管合不合理,直接给你往里填。审核人员直接一票否决了,那些志愿服务时长全部无效!”
简芳坦言,一些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出于“以后升学、评优可能需要”的考虑。
邝然是一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她已经带孩子实际参与过50余次志愿服务活动。即便如此,她有时也会选择“简便操作”,比如制作小报并发布到朋友圈,“有些机构会提供现成的活动成果材料,孩子不用实际参与制作”。在她看来,班里多数学生的家长对此都比较积极,“毕竟可能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发展,谁也不敢大意”。
学生志愿服务时长未生效截图 受访者供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当前志愿服务评价过度依赖“时长”硬指标,其规则忽视服务质量和实际价值,进而容易催生形式主义甚至造假行为。
“优质”的志愿服务“一席难求”
高温天气下,二年级学生正在摆放自行车 央视网《新闻+》记者 摄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参与到大型博物馆或机构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不过,想要获取优质资源并非易事。学生家长林悦告诉记者,对于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招募志愿小讲解员这类热门项目,“不知道什么时候发布信息,等看到时名额早就满了!”林悦一直对北京市档案馆的讲解员项目很感兴趣,却苦于“没找到报名信息,也可能已经爆满了”。
多数家长都向记者坦言,“口口相传”是获取志愿服务活动资讯的主要方式。学生家长组建社群、共享资源,不断自主拓展志愿服务活动渠道。
受访者于佳(化名)供图
四年级学生家长于佳向记者展示手机里有关志愿服务活动的群聊:“社区的群、街道的群,只要有适合孩子的、离家近的活动我就会给他报名。”采访当天,于佳刚带孩子参加完模拟法庭的彩排。
针对家长反映的志愿服务项目“报名难”问题,记者以咨询者身份致电某博物馆“小小讲解员”项目负责人。该负责人介绍,暑期班次(共16个班,每班20人)已全部满员,录取规则为“先到先得,以报名付款为准”。
北京某文艺类培训机构负责人丰先生注意到,一些家长多次提到孩子有积累志愿服务时长需求,却常受困于“距离远、时间不合适”。“有家长要跨区跑到昌平、延庆,太折腾了!”为此,丰先生申请设立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旨在“为周边居民和孩子提供家门口的志愿服务机会”。
林悦告诉记者,自己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合理收费,“如果有真正需要成本投入的付费志愿服务项目可以接受,只要孩子能真正学到东西就好,哪怕没有时长也愿意给孩子报名。但纯‘刷时长’坚决反对!”
“‘刷时长’让我们的志愿服务失去意义”
赵思源目前读小学四年级,他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涵盖社区环保、捐书、图书整理等,但他投入最多、最受感触的是“小小讲解员”项目。从学习站姿、发声技巧,到深入研究博物馆展品知识,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小讲解员”,赵思源认真参与专业训练。“学的时候没问题,真到了博物馆就害怕了,怕出错尴尬被人笑话。”他坦言,第一次实战时声音都在颤抖,还是在母亲和朋友的鼓励下完成了首次讲解,当他讲完时听到一阵掌声,觉得很快乐。
央视网《新闻+》记者线下走访了北京某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当天气温直逼35摄氏度。正在街头摆放共享单车的初二学生钱雨涵告诉记者,这已不是她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她曾参加过垃圾分类实践活动,也曾站在路口协助过交警指挥交通。这份坚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她:“整理过自行车之后,看到乱停的,也会下意识想去摆好;参加过交通协管后,我自己过马路也会更守规矩。”
钱雨涵也曾看到过“花钱刷志愿时长”的信息,但她明确表示不接受这样的方式。她认为,志愿服务活动虽然有时很累,但对她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放松,还能从实践中学到东西;自己没有“攒时长”的意图,即使“攒够了时长”也愿意继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正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钱雨涵(化名) 央视网《新闻+》记者摄
“如果刷时长的人越来越多,感觉我们真正做志愿的时长也没有意义了。以后会不会取消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家长向记者提出自己的担忧,“这对孩子的价值观有严重影响!会让孩子误以为‘金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违背了设置志愿服务活动的初心。”
对此,储朝晖认为,目前志愿服务的形式、考核与评价机制较为单一,志愿服务在社会上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地点都可以进行。“本质在于是否体现服务精神与社会价值,而不局限在特定的服务场所,考核与评价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在储朝晖看来,志愿服务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思想观念教育培养学生参与公共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使其掌握实用技能;通过全面发展教育,避免塑造“只会考试”的孤立型人格。志愿服务活动正是“破解青少年人际疏离,建立社会连接的关键路径”。
学校的角色也十分重要。储朝晖认为,学校既要立足教育本位,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公益精神,减少形式化内容,也应支持学生组建医疗救助、环保等主题社团,使学生在兴趣驱动下提升自身的志愿服务能力。
此外,储朝晖建议,平台应主动加强监管,清理“付费刷时长”的相关宣传和商品;同时,家庭和学校应形成联防机制,共同抵制此类行为。“志愿服务的灵魂在于培育‘站起来做事’的公民素养。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自觉,而非一纸形式化的证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姚抒廷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简芳、林悦、邝然、钱雨涵、赵思源均为化名)
编辑:杜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