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牛新闻客户端6小时前
据人民日报微博7月14日消息,近日,“山西大同市两名环卫工人4小时翻8吨垃圾帮游客找回儿童手表”一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这样的行为没有必要!”“环卫工人有没有额外奖励?”“游客是不是有特殊身份?”
针对网友关心问题,7月14日下午,记者独家采访了大同市城管局副局长肖志刚、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经理王军和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清洁部部长温东。
肖志刚介绍,城市管理局本身是一个服务单位,对12345热线转办的事情接诉即办,没有过多考虑“值不值”的问题,此次求助的卢女士就是一位普通游客,没有其他身份,不管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他们都会提供帮助。肖志刚坦言,此次事件对工作有促进作用,坦诚接受老百姓的批评,下一步会对环卫工人有一定奖励。肖志刚表示,“以后遇到市民求助的事情还是会做,不会因为这次事情影响正常工作。”
具体怎么奖励,王军介绍,环卫公司将拿出一部分经费,成立“助人为乐”基金,目前正在落实资金来源、制定奖励规则,将给予此次事件涉及的两名环卫工人奖励。并且这项工作将会常态化,以后对所有乐于助人的员工都会进行一定奖励。
温东直接参与了整件事情的处理过程,他介绍,他是当天上午10点半左右对接上卢女士,当时确定卢女士丢失的手表已随垃圾进入中转站挤压箱,但箱内有约8吨垃圾,为尽快找回失物,下午,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将垃圾转运至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场的一个平台寻找,这块平台在室内,类似厂房,有通风设备,不存在室外暴晒情况。
寻找途中,卢女士有提出,“实在找不到就别找了。”但是温东介绍,因为工人已经将垃圾都摊开了,并且手表有定位功能,会发出“滴滴”的声音,所以他们还是决定继续寻找。手表找到后,卢女士确实发了一个微信红包,请他转交给两位环卫工,但是温东认为,这是本职工作,不应该收钱,便没有点开红包。因为此前,他们也曾在垃圾中帮市民找过药品、钥匙、手机、人工耳蜗等物品,没有收钱的先例。目前,两位环卫工人在正常工作。
观点:
环卫工翻8吨垃圾找儿童手表,公众在意的是什么?
近日,一则“环卫工翻8吨垃圾帮游客找回儿童手表”的新闻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据报道,7月1日,来自深圳的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从太原抵达大同,在下车时不慎遗忘装入干净纸质垃圾袋中的儿童手表。次日上午,卢女士拨打12345热线向大同市城市管理局求助。经追踪,确定手表已随垃圾进入中转站挤压箱,但箱内有约8吨垃圾。最后,经过两名环卫工人4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丢失的手表终于从堆积如山的垃圾中找到,并于当晚送还至卢女士手中。
这本来是条当地城管部门成功为游客找回失物的暖新闻,没承想,此事爆出后,引发了公众的诸多质疑和不满。这或许是大同相关方面所始料未及的。
“一个电话手表,至于这样耗费人力吗?”“考虑过环卫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吗?”“要是人工耳蜗这种的还可以理解,一个儿童手表,没必要。”类似的声音在舆论场发酵,与“深圳游客盛赞大同环卫工”的官方叙事逻辑,形成某种张力。
同一事件,两种叙事逻辑,正说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站位,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这其中可能并非就是对与错那般泾渭分明。
大同城管局回应称,帮市民寻找失物并非个例,“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这体现了“民生无小事”的服务理念。而且,为外地游客找回失物,提升其旅游体验,也是为城市形象加分的做法,似乎并无不妥。
但舆论场的质疑与不满,则代表了另一种值得反思的立场。公众对此事的讨论,一方面体现了对两位环卫工的体恤和共情。高温之下,4个多小时,8吨垃圾,当这些因素聚合在一起,人们有理由担心,环卫工承担如此额外的、高强度的工作,他们的身体是否吃得消,劳动权益是否因此受损。这是人之常情,也是舆论场对弱势群体应有的关注和支持。
另一方面,公众对“有无必要、值不值得”的质疑,反映的是此事中对人力物力的消耗与丢失物品的价值相比,并不对称的问题。毕竟,为了一块儿童手表,如此大动干戈,本质上,是在为个人的失误而耗费公共资源,是否合适,值得商榷。
尤其要考虑到,若此种做法引发模仿效应,成为惯例,游客丢了东西,不管责任在谁、耗费多大,都要利用公共资源去寻找,将可能产生不可承受之重。理应优先保障的基础需求和紧急情况,或将难以得到周全照护。
所以,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城市公共服务的尺度问题。公共服务力求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这没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相关部门若能根据事件的紧急程度、物品的重要性、资源的耗费以及劳动者权益等多方面因素,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应对机制,无论实际效果还是舆论观感,或许会更好些。
“环卫工高温翻8吨垃圾找儿童手表”一事,舆论场与官方叙事的不同指向,应成为我们反思公共资源分配、劳动者权益保障以及城市服务理念的契机。一次有温度的公共服务,并非要“有求必应”,也应是有综合考量的。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和人性化。
(内容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