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07-14 10:55
文|木棉
7月13日晚,话题#翻垃圾找儿童手表被质疑浪费人力#冲上热搜第一。
事情回溯到7月1日,深圳游客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抵达大同,孩子不慎将装在纸质垃圾袋中的儿童手表遗落在车上。第二天因行程安排,卢女士本想放弃寻找,但手表的定位让她看到希望,遂拨打12345热线求助。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紧急行动,两名环卫工人在高温下徒手翻找8吨垃圾,历经4个多小时,终于帮卢女士找回了手表。
从卢女士的角度看,这可能是孩子心爱的“宝贝”,丢了怕孩子伤心,而且定位都明确了,肯定想找回来,打热线求助也在情理之中。
而从服务群众的角度来看,大同市相关部门积极响应群众诉求,以高效行动践行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的服务理念,这种精神值得称赞。他们的努力不仅帮助卢女士找回了孩子的物品,更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城市的人文关怀,提升了城市的形象与温度,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潜在影响。
不过,网友们的质疑也切中要害。
公共资源具有稀缺性,每一项公共服务的开展都伴随着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必须进行合理的成本效益分析。之前,在一些城市也有听障儿童丢失人工耳蜗引发“全城寻找”的新闻,这大家都能理解,毕竟人工耳蜗对听障人士太重要了,关乎他们能不能正常生活和交流。但一块平平无奇的儿童手表,似乎就没那么“非找不可”。
进一步说,为了一块儿童手表,环卫工人在高温下连续4个小时翻了8吨垃圾,工作强度大不说,还可能面临健康风险,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否成正比?相关部门在安排这项任务时,是否考虑到了他们的权益,给予了足够的防护措施和额外补贴?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得到妥善的回应和解决。
面对此类事件,各地公共服务部门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机制。比如,可以根据失物的价值、重要性以及寻找难度等因素,制定分类响应机制。对于价值重大、关乎生命健康或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全力寻找无可厚非;而对于普通物品,则可以引导失主自行寻找,或效仿“有偿救援”的模式,组织专业力量协助。更重要的,应完善对一线工作人员的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确保他们在承担额外工作时,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和关怀。
回到大同这件事,不管怎么说,环卫工人的辛勤付出值得我们尊敬。只是下次,希望相关部门能多权衡一下,在满足群众需求和合理利用资源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让每一份努力都更有价值,也让这样的暖心故事,少一些争议,多一些纯粹的温暖。
这事儿如果换做是您遇到,又会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