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融媒记者 李秋雯 通讯员 林元霸∗
赤子丹心照云岭
在云岭大地的历史长河中,罗志昌(原名罗自昌)的名字熠熠生辉。他是德宏第一代共产党人,用信仰点亮边疆的革命火种;他是云南电力事业的先驱者,以实干浇筑发展根基;他更是心怀桑梓的赤子,将毕生心血献给家乡建设。他用生命谱写的奋斗史诗,至今仍在云岭大地传颂。
1914年,罗志昌出生于芒市。17岁那年,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壮志离开家乡,踏上革命征程。1937年,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成为德宏州首位共产党员,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边疆大地。怀揣信仰,罗志昌回到家乡,深入群众,用通俗的话语传播革命思想,组织抗日运动,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在德宏的土地上。
为提升革命理论与斗争能力,1938年4月,他毅然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延安,他聆听毛泽东、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教诲,系统钻研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学成后,他辗转多地投身革命事业:在绥德地区开展统战工作,在东北领导剿匪与土地改革,每到一处都冲锋在前,为巩固革命政权立下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罗志昌回到云南,投身家乡建设,担任云南省水力发电工程局副局长,参与领导以礼河电站建设,成为云南电力事业的开拓者。从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到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无论身处白色恐怖笼罩的昆明,还是天寒地冻的东北,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人民福祉紧密相连,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实干的担当,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1977年5月27日,罗志昌与世长辞,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永不磨灭。他一生严于律己、两袖清风,用朴实纯粹的言行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德宏人奋勇前行。
云南电力事业的拓荒牛
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水能资源丰富,开发程度却极低。1953年,“一五”计划将以礼河水电站列为重点项目;1954年,云南水力发电工程局成立,罗志昌担任办公室主任兼机关党委书记,次年升任副局长,全身心投入到工程局的组建工作中。
在搭建领导班子时,他协助上级抽调优秀干部,促进成员间紧密协作,为工程局的高效运转奠定组织基础;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他制定规章制度,明确部门职责,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他还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开展培训活动,吸纳外部专业力量,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1955年8月,罗志昌投身以礼河电站建设。当时电站建设刚刚起步,还面临国内生产资料短缺、国际经济封锁等重重困难。在这样的条件下,罗志昌带领同志们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开启了云南乃至中国水电的艰难创业历程。
罗志昌和工人们主动放弃节假日,日夜奋战在电站建设工地,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吃住在工地,却没有任何津贴和奖金。当时,交通不便,副食品供应紧张,工作与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建设者们依靠板锄、洋镐、扁担等简陋工具,在野草丛生、荆棘遍地的荒滩上开展大坝清基工作;在水鞋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光着脚下水清基,用箩筐和木桶清除淤泥。筑坝截流时,由于缺少机械化设备和专业技术,只能人工填土、人工夯土,用双手、扁担、箩筐、马匹不停地搬土、夯筑……罗志昌带领同志们以改天换地的气魄,克服了重重困难。
在技术合作上,罗志昌积极推动与苏联、捷克的合作。为学习苏联技术,他克服语言障碍,向妻子学习俄语。与苏联专家合作时,他既尊重对方意见,又结合实际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1957年,捷克专家来华指导,他负责中捷技术合作,带领中方工作组为专家提供全方位服务。双方经过多次技术会谈,确定了电站水轮发电机组技术参数,推动了项目建设。引水钢管制造时,中方缺乏焊接人才,苏联专家指导出现问题。罗志昌一方面与工人一起尽力减少材料浪费,另一方面巧妙协调。通过组织观看电影,让苏联专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来,专家主动培训中国员工,解决了技术难题,提升了生产质量与效率。
1958年8月,以礼河电站提前4个月建成发电,开创了新中国水电建设史上多个“第一”:它是当时全国最高水头电站、亚洲第一人工大坝。
1960年,罗志昌担任以礼河发电厂首任厂长,着手建立科学管理体系。他建立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各级人员职责,制定考核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健全设备维护、运行操作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建成大型水电站生产技术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该体系为云南水电生产运行管理奠定了基础,其中的经验成为我国水电站管理的宝贵财富。
罗志昌深知人才对水电事业的重要性。他与领导班子一起组织学习,邀请专家授课,开展“师带徒”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他还前往天津南开大学进修,学成归来后倾囊相授,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成为云南水电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德宏供电局组织党员到罗志昌故居参观。 (朱昌永 摄)
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罗志昌虽已离去,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德宏大地上。他对革命理想的坚定追求,对水电事业的执着奉献,以及对家乡的深厚情怀,成为激励新一代电力工作者的强大动力。
受罗志昌精神的感召,众多电力后辈选择驻守德宏,投身家乡水电事业建设。他们以罗志昌为榜样,不畏艰难,勇于担当。在水电站建设现场,在电力维护一线,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传承罗志昌攻坚克难的精神,运用现代技术,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推动德宏水电事业不断发展。
如今,德宏的水电事业在罗志昌精神的指引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一座座现代化水电站拔地而起,电力供应更加稳定,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水电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促进了就业,提高了群众收入。
罗志昌的故事还激励着电力工作者不断探索创新。他们积极推进绿色水电、智能水电建设,提高水电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他们运用先进技术,实现水电站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行,提升水电事业的发展水平。
家乡电力事业的引航人
尽管革命工作繁忙,40多年未能回到家乡,但罗志昌始终心系德宏,尤其关注家乡水电事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德宏水电事业在“文革”影响下面临重重困难,潞西县(注:后更名芒市)水电队队长曹文章为解决农村小水电建设问题四处奔走,在省电力局地电处与罗志昌相遇。曹文章向罗志昌汇报潞西县农村小水电建设情况,当听到傣族群众自筹资金建电站,甚至拿出结婚钱时,罗志昌深受感动,当即表示要全力支持。他详细询问电站建设进展、困难及经费设备问题,得知潞西县在山区和坝区建设小水电站但设备短缺、材料不足后,在他的努力协调下,分别在昆明和文山等地找到了部分材料和设备,解决了部分电站的燃眉之急,不仅让250多户农民用上电,还配备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然而,潞西县仍有9座100千瓦以上电站,14台机组配套问题未能解决。曹文章再次求助,罗志昌得知临沧机组出厂后,立即开具介绍信,还在昆明供应部门解决了160千瓦发电机两台,在架设部门找到了10千伏安变压器,还解决了大部分电路问题。
在罗志昌的奔走下,近两年时间里,潞西县装机容量大幅增长,超过前10年总和900千瓦,高低压线路和进户橡皮线的铺设,让 37250户农户用上电,形成了小电网化,为大电网建设奠定了基础。
1975年,罗志昌终于有机会回到家乡。他为德宏州小水电争取到30万元经费,并带队到滇西检查工作。在芒市与曹文章见面时,罗志昌首先关心电材线材和山区用电问题。当得知老家坝竹村已通电,他十分开心。曹文章提议送他回去,罗志昌因自身处境特殊婉拒了,但仍久久凝视着家乡的方向。
在芒市期间,罗志昌与曹文章深入交谈,为家乡水电事业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他强调,要培养少数民族发电工,后来潞西各水电站吸纳了220多位傣族、景颇族群众加入,为当地培养了少数民族专业人才。罗志昌还仔细查看图纸,对白水河、勐蚌河等地的电站建设和水库规划提出专业见解,为潞西县水电事业发展提供重要指导。
曹文章最后一次在病房见到罗志昌时,看到的是狭小简陋的病房和穿着朴素的老人。即便如此,罗志昌关心的仍是农村电气化和电站建设,他嘱咐曹文章努力让更多农户用上电,解决山区粮食问题。
1983年,潞西县成为全国农村电气化推广发展试点县,而此时罗志昌已离世多年。但他为德宏水电事业作出的贡献,永远铭记在德宏人民心中,家乡的发展成就,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近年来,为更好地传承罗志昌的精神,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建设红色革命基地。通过搜集罗志昌的生平资料、工作遗物,以及建设纪念馆、修缮罗志昌故居等,全方位展示他的革命事迹和奉献精神。这些红色革命基地成为德宏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吸引着无数人前来参观学习。在这里,人们可以深入了解罗志昌的奋斗历程,感受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红色革命基地不仅是对罗志昌的纪念,更是为了让后人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
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融合新篇
在德宏州芒市芒市镇下东村委会坝竹村民小组,土砖灰瓦诉说着红色往事——这里不仅是德宏第一代共产党人、云南电力事业先驱罗志昌的故居所在地,更承载着革命先辈的精神血脉。如今,这座凝聚着历史底蕴的村落正以崭新姿态,书写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融合发展的时代答卷。走进坝竹村民小组,修缮后的罗志昌故居庄重古朴,作为德宏州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红色教育点,自2024年6月27日对外开放以来,已累计开展讲解服务90场,接待1800余人次参观学习。展厅内,泛黄的手稿、珍贵的老照片……生动再现了罗志昌从投身革命到建设电力的奋斗历程。这里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高地,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 “红色引擎”。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德宏州委组织部将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德宏供电局乡村振兴驻村帮扶挂钩点调整至罗志昌故居所在地芒市芒市镇下东村。“踏着先辈的足迹前行,我们更有责任把他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德宏供电局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林宝德说。德宏供电局开启了全方位帮扶计划: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将充实展陈内容,增设云南电力工业发展史" 专题展区,全方位展现罗志昌对云南电力事业的卓越贡献。在电力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德宏供电局将依托云南电网智能配电网建设规划,加大芒市镇下东村智能电网项目投入,推进光伏发电、充电桩等绿色能源项目建设,探索打造“零碳红色村落”。同时创新推出“红色网格”“党建 + 智慧用电”等服务模式,为村民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用电服务,以电力发展助推乡村产业升级。在长效帮扶机制建设方面,德宏供电局计划选派3名党员骨干驻村,与村党总支开展结对共建。通过建立“道德积分+电力服务”激励机制,每年评选10户文明用电示范户,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此外,还将积极争取帮扶资金,完善红色文旅配套设施,开发红色研学、乡村旅游等特色项目,推动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时光流转,精神永恒。如今,新一代德宏电网人循着罗志昌的足迹,在边疆大地续写奋斗故事。他们翻山越岭架起输电线路,让清洁能源点亮偏远村寨;他们扎根基层守护电网安全,用脚步丈量责任;他们创新技术推动绿色转型,让电力发展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无论是抗震救灾的一线,还是乡村振兴的现场,总能看到德宏电网人冲锋在前的身影——这正是对罗志昌“将人生意义定位于谋求人民福祉”精神的最好传承。
从红色火种到万家灯火,从电力先驱到时代脊梁,罗志昌的精神早已融入德宏电网人的血脉,成为激励电力工作者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他们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让红色电力之光在云岭边疆愈发璀璨,为建设美丽德宏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德宏州史志办提供)
罗志昌故居。 (林元霸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