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8小时前
要热化了!上海持续多日高温“霸榜”,今天又拉响高温橙色预警。医疗机构内急诊患者激增。炎炎夏日,哪些疾病易高发?市民朋友该怎样有的放矢加以预防?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近日走访多家医院,为市民列出高发疾病谱,同时提醒市民防患未然安然度夏。
糖尿病人吃西瓜解暑诱发酮中毒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诊科,近日就诊量少量上升约10%,“急诊内科每日接诊量大约六七百人次,120急救车运送50多人次,较之前也还未有明显增幅。”副主任刘黎告诉记者,按照以往经验,如果高温天持续多日,往往在一两周后会激增,医院每年“战高温”期间也会做好充分人员调配工作,如短时间内出现患者积压,备班人员可以及时到岗,提供及时诊疗。
刘黎说,每到夏天,急诊接诊的疾病谱就会稍显不同。“最常见的是胃肠道疾病。如急性胃炎、肠炎,吃保存不当的隔夜菜,或者处理不干净、食材不新鲜的生食,都是高危因素。”在仁济医院急诊,上周就收治了一名出血性肠炎患者,“他在家中自制了咸鱼,夏天胃口不好就多吃了些。不仅上吐下泻、便血,最终引起了严重的脓毒症。”
她提醒市民,应尽量不吃隔夜菜,尤其是绿叶菜;如果实在吃不完,第二天应彻底加热,超过2天也不建议再吃了。“上海等地区市民喜爱海鲜,但夏季咸虾、咸蟹、咸鱼在制作中要保证干净卫生,宜少量当日吃完,在外聚餐时也要留个心眼,尽量避免、少食生食。如家中老人节约,可告诫他们千万不要因为节约反复吃隔夜菜,看病花钱更多,身体还遭罪。”
除了胃肠道的不良反应,“病从口入”的还有一个特殊群体——糖尿病患者。本周,仁济医院急诊就收治了一名50多岁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送来时已经神志不清,血糖大于30。”家属说,一开始是恶心呕吐,以为只是肠胃问题,没想到如此严重。细问之下才知道,患者一周内吃了3个西瓜,“可能对于正常人群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本身患者就有糖尿病,夏季食用过多水果也可能‘要命’。”
刘黎说,近年来随着宣传和健康意识的增强,热射病、中暑患者变少了,但老年人群对温度感知不灵敏,从空调室内到户外容易一冷一热、血管收缩;也有老人一边开着空调,一边穿着厚外套担心着凉,结果出现了中暑症状,“我们建议老年人群空调温度设置在27、28摄氏度为宜,外出时准备遮阳伞、水,从高温环境进入空调温度很低的商场时,可以在门口站一会儿有个适应过程,对心脑血管进行保护。”
出差抵沪休息不足突发脑干出血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内,出梅后急诊就诊量增加10%左右,目前日均急诊人数达550人次左右。急诊科主任、医务部部长马林浩告诉记者,以下几种疾病发病明显增加。首先是心脑血管意外。一些中老年人群、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出现这类意外的较多。就在昨晚,急诊收治一名37岁女患者,她出差抵沪两天,没有得到充分休息,吃饭时突然昏迷,送到医院时CT显示脑干出血,目前还在抢救治疗,“由于尚未联系到家属,患者是否有既往高血压病史还不得而知,但这两天心梗、脑梗患者随着气温升高确实有所增加,值得警惕。”
其次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老慢支患者。气温一升高、环境温度与室内温度有落差,如果家里空调开得很冷,环境一进一出,极易诱发加重基础疾病,例如血糖波动幅度大,老慢支患者的肺炎表现也会增强。
再者,夏天市民熟悉的热射病,有时并非是在太阳底下暴晒才会得。前不久,市四医院收治的户外工作者,为避开午间高温时段,早上9点开始劳作,但环境很闷不通风,导致一度昏迷,送至医院时体温高达42度,马林浩介绍,“这是典型的劳力性热射病,环境散热不行,热量积聚,往年一些群体培训中也会偶有发生,因此通风条线对热射病的避免也至关重要。”至于生活节俭的老人不舍得开空调,这种则属于经典性热射病。
另外,户外工作者遇到高温可能不一定中暑,但头昏脑胀导致精神不集中,急诊最近收治的外伤患者也有所增加。另外气温居高不下,宠物脾气变得暴躁,市四医院犬伤门诊最近也增加了5%左右。专家最后提醒,高温天市民还应多加关注周围环境,注意防暑降温,注重慢性病管理,防患未然安然度夏。
高血压患者打羽毛球突发心跳骤停
炎炎夏日,有人喜欢“孵空调”,也有人运动热情高涨。但近日,闵行区中心医院接诊了一名在打羽毛球时突发意识丧失、心跳骤停的男子。
据朋友介绍,患者胡先生打羽毛球之前已有胸闷不适症状,但他没太在意,挥拍的瞬间突然倒地,全身抽搐、呼吸微弱,随即心跳停止。幸好在场人员中有一名医生,立即对其实施心肺复苏,并紧急呼叫了120急救车。10分钟后,急救人员赶到,心电监护显示室颤,给予电除颤和药物抢救后,呼吸心跳恢复。
送入闵行区中心医院后,急诊抢救室医师接力抢救,考虑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频发恶性心律失常,抢救过程中进行了10余次电除颤。心内科进行急诊冠脉造影手术时发现,患者的左前降支完全闭塞,迅速进行吸栓、支架植入术,最终血流恢复。所幸,目前胡先生情况稳定。
“后来得知,患者有高血压史,但平时没有规律服药。”闵行区中心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史鲁东说,规律锻炼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但并不是保险箱,年轻也不是保护伞。 “一些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年轻患者拒绝服药治疗,希望靠体育锻炼来‘治愈’疾病,这种理念是不可取的。”
他介绍,在羽毛球、网球、马拉松等非对抗性运动中出现运动性猝死,已成为年轻群体猝死高发场景,多为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发作所致。“第一时间的AED除颤及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关键,要抓住‘黄金4分钟’,抢救越及时,成功率越高:每延误1分钟救治,存活率下降7%至10%。”史鲁东建议,夏季运动期间一定要及时补充含电解质饮料(钠、钾),避免高温时段剧烈运动,如果发现身体不适,如胸闷、呼吸不畅、莫名乏力;胸骨后压榨痛、左肩放射性疼痛、冷汗;眼前发黑、意识模糊等,务必立即停止运动,及时就医,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