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视听07-03 23:58
故事讲述人:朱孝英
六道湾煤矿招待所退休职工
我叫朱孝英,今年 76 岁了。这一张张带着岁月痕迹的粮票,是我大半辈子的珍藏。前段时间,我把它们捐赠给了一号立井国风国潮体验馆,想着能让更多人看到它们,知晓那段特殊岁月。
1966 年,我从安徽来到新疆,初到乌鲁木齐,映入眼帘的是成片低矮的平房,街道也不甚宽敞,物资更是极度匮乏。那时,粮票就是我们生活的 “命根子”,每家每户都严格按计划凭票供应粮食。粗粮细粮都有定量,白面馒头成了稀罕物,只有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来客人,才舍得拿出来。为了多换点细粮,我常常拿着粮票在各个粮店间奔波,就盼着能给家人改善下伙食 。
不仅是粮食,布料、食用油、肉类等生活必需品,也都需要相应的票证才能购买。买布要布票,买油要油票,人们的穿着也大多是颜色单一、款式简单的粗布衣裳。那时候,能拥有一件新衣服,是孩子们最盼望的事情,往往一件衣服要老大穿完老二穿,缝缝补补又三年。
1975 年,我到六道湾煤矿招待所工作。那时的煤矿周边,荒草萋萋,煤尘飞扬。招待所里住的大多是刚毕业分配来的学生和各地出差的同志,大家的生活都很简朴。物资紧张的情况下,招待所里的服务工作也得精打细算。但即便如此,我也会在节日里,用省下来的白面,凭粮票换来的馅料,给大家包饺子,传递一份温暖 。
日子一天天过去,变化也在悄然发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市面上渐渐出现了一些不需要票证就能购买的商品,虽然种类还不多,价格也相对较高,但这让大家看到了希望。慢慢地,街边的小店多了起来,商品也丰富了一些,不再是过去那种单调匮乏的景象。
再后来,一座座大型超市拔地而起。走进超市,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从各种品牌的大米、白面,到五颜六色的新鲜蔬菜、水果,再到各式各样的肉类、海鲜,应有尽有。曾经凭票限量供应的物资,如今可以随意挑选,再也不用担心买不到。
乌鲁木齐的城市面貌也焕然一新,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宽阔的马路上车水马龙,地铁穿梭其中,交通变得十分便捷。人们的穿着也越来越时尚,不再局限于简单朴素的款式,各种风格的服装满足了不同人的需求。
回想起过去,再看看现在的生活,真是恍如隔世。那些曾经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粮票,已经成为了历史的符号,但它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见证了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青春。我希望现在的孩子们,能从这些粮票中了解过去的艰苦,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美好。
新疆广播电视台/丝路视听 投稿人:朱孝英
一审:余飞
二审:裴翀
三审:徐浩宇
编辑:陈奕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