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来源5小时前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6月30日签署行政令,解除对叙利亚的制裁。
外界认为,此举抛弃了美国数十年来对叙利亚实施的惩罚性政策,全面放开对该国的经济和金融限制,为掌权仅半年多的叙利亚新领导人送上强力支持。
继轰炸伊朗核设施、连催加沙停火后,又给“中东心脏”注入“强心剂”,特朗普将在中东棋盘上布新局?
意味与考量
据白宫消息,特朗普当天所签行政令包含三项要素,即一个“解除”、两个“评估”。
其一,将放宽对某些商品出口叙利亚的管制,并免除对叙利亚接受某些外国援助的限制。
此前,美国财政部已发布涉及叙当局、叙中央银行和国有企业的往来许可,美国国务院也发布了为期180天的制裁豁免。
其二,评估是否将叙利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移除,并推动联合国解除对叙制裁。
其三,重新评估是否继续将叙政权领导人艾哈迈德·沙拉及其领导的“叙利亚沙姆解放武装”列为“国际恐怖分子”和恐怖组织。
特朗普签令解除制裁并非突然之举,而是兑现5月在沙特会晤叙政权领导人沙拉时作出的承诺。
但是,在美国舆论眼中,此举仍令人震惊。
美国对叙制裁已维持长达40多年,特朗普为何现在“无条件”取消?
白宫对此解释称,此举是为了支持叙利亚重建,使其走向繁荣、稳定与和平。用特朗普的话说,这是给叙利亚一个走向伟大的机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分析,特朗普给叙新政权送上“大礼包”有多重意味和考量。
第一,延续推翻巴沙尔政权的政策。
自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对叙政策核心始终是推翻巴沙尔政权,而沙拉领导的武装是去年12月推翻巴沙尔政权的核心力量,解除制裁是这一政策的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此次并未寻求撤销第一任期内为制裁巴沙尔政权而出台的所谓《凯撒叙利亚平民保护法案》。
第二,与沙特合作将叙利亚纳入美沙阵营,推动叙现政权领导人及其武装脱离恐怖主义色彩,走向温和化。
美国与沙特在叙利亚问题上存在合作关系,沙特支持同属逊尼派的叙利亚现政权,特朗普解除对叙制裁也与沙特居中协调有关。
还有分析指出,叙利亚的阿拉伯邻国已迫不及待地想要重建叙利亚,解除制裁将提供经济上的获利机会。
第三,进一步削弱伊朗及其领导的“抵抗轴心”,甚至彻底消除叙利亚再次倒向伊朗的可能性。
叙利亚巴沙尔政权曾是伊朗领导的“抵抗轴心”中枢,使得伊朗能够通过叙利亚支持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等反以武装,美国解除制裁旨在笼络反感伊朗的叙新政权,防止叙利亚再次成为伊朗代理人和反以中枢。
第四,为以色列与叙利亚实现关系正常化铺路。
美国舆论指出,特朗普政府正在努力应对中东动荡局势,希望重拾第一任期推出的《亚伯拉罕协议》,加大力度改善以色列与阿拉伯邻国的关系。
有消息称,以色列有意与叙利亚、黎巴嫩建立外交关系,以叙已开始进行接触。
“在通过海湾国家推动《亚伯拉罕协议》受阻的情况下,特朗普可能采取迂回策略,将叙利亚作为新的突破口。因为叙利亚新政权亟需解除制裁以获得外部支持,且无太多民族主义包袱,有可能作出妥协。”刘中民说。
机遇与挑战
叙利亚过渡政府外交部门负责人阿萨德·哈桑·希巴尼周一表示,美方行政令标志着叙利亚战后复苏迎来“历史性转折点”。
由于常年饱受战乱,叙利亚约90%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国家重建或需投入数千亿美元。
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教授易卜拉欣·达拉吉说,解除制裁对于叙利亚改善投资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查塔姆研究所中东和北非项目副研究员尼尔·奎利亚姆指出,美国取消制裁将解冻叙利亚的国际资产,使外国企业能够重新进入建筑、能源和贸易等关键领域,并恢复大马士革进入全球金融体系和信贷的渠道。
“叙利亚百废待兴,美国解除制裁能为其纾解资金困难,为其重返国际经济体系扫除障碍,有助于叙利亚重建。”刘中民说。
之前,美国宣布将松绑对叙制裁后,欧盟也随之采取类似举措。
但美国舆论指出,解除对叙制裁很难一蹴而就,过程可能十分漫长,部分措施或需美国国会批准才能全面实施。
刘中民认为,即便制裁解除,叙新政权未来仍面临内外挑战。
内部,面临身份转型难题。
一方面,为改善生存环境,叙新政权转向温和化,走实用主义道路,包括向沙特靠拢,采取亲美、亲以政策,以融入国际社会。
另一方面,其又背负身份污点,需要与极端主义切割,清除自身恐怖主义色彩。
“叙新政权需要平衡这对矛盾。”
美国此次虽然撤销制裁,但仍未给叙政权领导人沙拉及其武装摘除“国际恐怖分子”和恐怖组织的“帽子”。
有放手也有保留,“说明美国对叙新政权的恐怖主义极端色彩不会听之任之,但也反映了美国政府对叙政策的矛盾性和争议性。”刘中民说。
外部,仍难摆脱大国角力场的命运。
美国、沙特、以色列、土耳其等外部力量对叙利亚新政权有不同诉求。
比如,以色列欲进一步扩大对戈兰高地的控制,支持叙新政权的土耳其对盘踞在叙西北部的库尔德武装高度关切。
俄罗斯、伊朗目前虽处劣势,但前者在叙有军事基地,后者长期在叙经营,两国也不会彻底放弃叙利亚。
“未来,叙利亚仍将是域外大国、地区大国复杂博弈的舞台。”刘中民说,如何平衡各方力量对叙利亚新政权将是考验。
战争与和平
一段时间以来,中东无疑是世界“风暴眼”。
先是爆发以伊冲突,后是美国轰炸伊朗核设施,紧接着“闪电”停火。“12日战争”落幕后,已持续一周的停火仍被视为脆弱。
以伊冲突的“原点”——加沙战火,已延烧近20个月,至今仍未平息。
尽管特朗普近日连催加沙停火,但以色列依然我行我素。与伊朗“停战”后,以色列回头又炸加沙,空袭黎巴嫩真主党设施。
美国解除对叙制裁似乎是近来战争叙事中罕见的非军事化举措。
“近期,中东变化确实很大,地区正在重新分化组合。”刘中民复盘中东局势时说。
地区大国中,沙特、土耳其处于相对有利态势。其中,沙特的优势地位最突出。新一轮巴以冲突以来,沙特顺势而为,采取温和理性政策,与各方保持关系,逊尼派力量得到增强。
相比之下,伊朗处境不利,“抵抗轴心”被削弱。以色列虽有军事优势,但也面临复杂困境。
刘中民指出,未来在中东地区,战争与和平的矛盾依然突出。
以色列与伊朗为首的“抵抗轴心”之间的冲突仍是地区不稳定因素。
刘中民说,以总理内塔尼亚胡为延续政治生命、逃避司法审判,不惜反复挑起冲突,加剧地区紧张局势,而美国对以色列的约束力有限。
此外,以色列的地区霸权主义也将构成《亚伯拉罕协议》推进中面临的核心困境。如果以色列不改变穷兵黩武的政策,加沙战事无法结束,《亚伯拉罕协议》恐怕仍会跌跌撞撞,很难取得全面进展。
从和平角度看,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引领的地区和解与经济发展潮流则是另一条主线。
“中东合作发展势头不容忽视,甚至一定程度上超过战争和冲突,因此对中东局势不必过于悲观。”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廖勤 文字编辑:杨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