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财经16小时前
首款SUV小米YU7发布
5月27日晚间,小米集团公布一季度财报:小米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达186亿元,小米SU7系列新车交付达7.59万辆。另据统计,1-4月小米SU7累计销量突破10万辆,仅凭一款车型便超越同期多数新势力品牌的全系车型销量。
就在5天前,小米集团举办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首款SUV小米YU7、首款SoC芯片“玄戒O1”、小米15SPro等新品悉数亮相。财报还公布了小米汽车销量数据——自去年3月上市至今年5月21日,小米SU7累计交付25.8万辆,其中今年4月交付超2.8万辆,成为国内20万以上价位所有车型的销量冠军。
以互联网模式造手机大获成功的小米,进军汽车领域后表现抢眼但也饱受质疑。亮眼的财务数据和新产品背后,由于小米汽车车祸事件以及“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车主维权等事件,小米汽车近期深陷一系列舆情风波。这次,小米能挺过风浪吗?小米汽车又该如何行稳致远?
深陷舆情风波,销量口碑双受挫
今年以来,小米汽车深陷负面舆情。不久前,由于“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传的争议,超300名小米汽车SU7 Ultra车主集体维权。截至5月27日发稿前,支点财经记者了解到,要求退车、退定的维权车主大多尚未与小米汽车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
2月27日,小米SU7 Ultra正式上市开卖,售价52.99万元起,开售2小时大定破1万辆,轻量化设计成为营销亮点。在小米SU7 Ultra的宣传中,官方称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完全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设计,采用贯穿式风道结构,能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可提升下压力并优化刹车散热,雷军本人也在社交媒体提及“我们不能只做个外观,内部的东西也都要改。”。
然而,当车主们拿到车后却发现问题。经车主自购设备实测以及第三方机构拆解检测,前舱盖内侧仅有两处浅凹槽,未与刹车散热系统形成物理连接,气流也未形成有效导流,实际功能与宣传存在差距。有车主认为“就是花大价钱买了个装饰性的‘带孔碳纤维皮肤’”。
多名SU7 Ultra准车主认为,其高价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存在虚假宣传问题,要求小米汽车退车、退定。
面对汹涌的舆情,小米汽车于5月7日晚间发布声明称“对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深表歉意”,并对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进行了解释,表明提供了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对不喜欢且未交付的用户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免费更换为铝制前舱盖;对已提车或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约合2000元)。但不少车主并不认可这一方案,仍要求进行无损退车维权。
支点财经记者了解到,众多SU7 Ultra准车主组建了维权群,参与维权者超过300人,计划通过律师函要求小米汽车协商解决,或以集体诉讼形式主张权益。
5月12日,小米陆续向车主发送“60天冷静期”解决方案,“基于当前现状,您的订单我们不会继续生产。您的小米汽车APP展示的预计交付周期不再具有参考性,原预计交付周期作废。如您想继续提车,您可在60日内联系我们沟通继续生产。若超出60日您未能沟通申请继续生产,则视您确实无提车意愿,我们再协商取消订单相关事宜。”小米还称目前已有新方案适用于大部分车主,但还需要时间验证。
5月22日,发布会当晚,一名网名为JOhn呆伐的SU7 Ultra维权车主对支点财经记者说,该方案不符合维权车主的诉求,“小米方面说好今天之内再次给出回应方案,却没有联络。”他表示,部分车主准备提起诉讼,要求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赔偿双倍定金,或按照4.2万元的碳盖金额要求3倍赔偿。
对此,小米汽车相关负责人对支点财经记者表示相关问题“已经在答网友问中回复”,不再进行回应。
小米的麻烦不止于此。今年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公路行驶,车辆开启了NOA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车辆撞上施工路障,碰撞后车辆爆燃,车内3名乘客不幸遇难。该事件将小米智驾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雷军本人保持低调,也未出席2025上海车展,还更改社交账号设置“仅允许关注100天以上粉丝评论”。
5月15日,雷军内部发声回应小米SU7车祸事件,称小米受到了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和指责,他和同事们一下子都懵了。雷军甚至称这段时间为“至暗时刻”。
“回想四年前,我们决定造车的时候,我就一直特别担心安全问题,所以我们对于汽车的质量和安全无比地重视。经过汽车团队这么多同事们三四年的努力,我们SU7在上市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面,质量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东西,我们在参与的所有的权威机构的评测里面都拿到了最高分。但,万万没有想到,这场交通事故,让我们意识到,公众对我们的期待和要求远超了想象。”雷军说。
一系列事件将小米推向风口浪尖,外界也有声音对小米汽车的诚信和质量提出质疑,小米汽车的销量也出现下滑。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李颜伟提供的上险数据显示,小米汽车销量连续三周环比下滑,2025年第16周到19周,小米汽车(小米SU7和小米SU7 Ultra)销量分别为0.72万辆、0.70万辆、0.57万辆和0.52万辆,其中SU7Ultra销量下降到400多辆/周左右。小米汽车公布的4月交付量为超2.8辆,较3月的超2.9万辆有所减少。
小米YU7和小米SU7
造车新秀如何行稳致远
谈起小米汽车近期的舆论风波,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秘书长师广有在接受支点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小米SU7交通事故和Ultra车主维权事件,看似是两种类型的问题,实际上和产品宣传都有一定的关系,如何正确宣传和使用智能驾驶,如何适度宣传产品卖点。”
“小米汽车太‘新’了,凭借小米和雷军的双‘品牌光环’,小米汽车第一款新车一上市就获得了爆发式增长。对小米而言,发生此类事件是偶然,也是必然。”师广有说。
与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不同,汽车拥有高客单价、强安全属性等特点,新产品投放需要经过充分的市场验证和层层优化,才能逐步站稳。过往的新势力品牌如蔚来、理想、小鹏等,从小批量投放,到发现问题进行完善改进,再逐步扩大市场投放,产品销量实现从0-1万辆的跨越,都经历了很长的一段周期。
以理想汽车为例,2018年,理想汽车首款车型正式上市,2021年年底月销量开始突破1万辆,这中间走过了三年的漫长路程。2023年5月,理想月销量首次突破2.8万辆,距离首款新车发布已经过去了五年。
反观小米汽车,2024年3月,小米SU7正式发布;今年3月底,小米创下了2.9万辆的月销纪录,也就是说,仅用一年时间,小米就走完了理想五年走过的道路,这中间有时代的红利,也与小米汽车及雷军的品牌号召力强相关。
在智能手机时代,依靠“创始人IP+参数神话+粉丝经济”的营销模式,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创造了商业奇迹。显然,小米将这种成功范式套用到了汽车领域,并在销量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一旦产品宣传与实际体验存在落差,潜在风险就会被无限放大。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小米风波反映了车企在新技术应用与宣传透明度间的平衡难题。包括智能驾驶等在内的技术宣传需避免模糊表述,以免误导消费者,量化数据与用户体验一致性是关键。
岚图汽车CEO卢放多次强调大众“智驾标准化缺失”问题。“在智能驾驶行业里有很多乱象,比如做不到动力分配控制、动力和制动协调,却说具备某种智能驾驶能力,这是属于虚假传播。”卢放表示,宣传辅助驾驶技术的时候一定要讲平权,以安全为基础,让用户清楚地知道每一辆车技术的能力边界是什么。
在师广有看来,近期发生的事件,对小米而言是暂时的困难。小米汽车凭借已经拥有的市场基础和口碑,只要保持以产品质量为根基,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相信不会影响未来的长期发展。
今年3月,雷军在微博表示,小米汽车一直在全力提升产能,2025年小米汽车交付目标已从此前30万辆提升至35万辆。另有消息称,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将于今年年中投产,届时整体产能将达到每年30万辆,为后续增长提供支撑。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今年1一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442.9万辆和43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3%和46.2%,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2.7%。同时,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市场占有率达68.7%,较去年同期增长了8.1%。
多位业内人士对支点财经记者表示,未来3-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依然很激烈,如果汽车品牌月销量不能稳定在2万辆左右,就可能面临被淘汰或者被兼并的风险。小米用一年时间,在销量上实现了快速超越,侧面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残酷。随着小米YU7和更多车型的上市,未来将会挤压更多同行的市场空间。
5月22日,小米YU7发布,定位“豪华高性能SUV”,对标特斯拉的Model Y,拟于7月份上市,目前价格尚未公布。西南证券分析称,小米YU7在小米品牌加持以及SU7成功的背景下具有爆品的潜质,有望在SUV这一最大车型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指出,中国汽车品牌的全球扩张将给特斯拉的汽车业务带来打击,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占据全球汽车销量的三分之一。这为小米汽车等中国电动汽车品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预示着特斯拉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可能会受到进一步挤压。
编辑丨胡馨月
编审丨刘定文
【小编推荐】“回购贷”加速A股公司增持股份
【小编推荐】王健林出售48家万达广场,涉及武汉菱角湖万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