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浪潮的席卷下,城郊村往往陷入“非城非乡”的困局,桐乡市梧桐街道民安村便是一个典型。
这个夹在千年京杭大运河与现代都市天际线之间的村落,地处城市扩张的前沿阵地,因城市规划国土空间管控要求与开发时序推进节奏的错位,只能守着“近城”的地理优势,却过着“凋敝”的生活:一边是城市规划的严格管控,导致农村宅基地停批,基础设施更新停滞;另一边是头上悬着的“征迁利剑”,让村里不敢大展拳脚,放手发展现代农业。
到了2011年,村里80%的房屋沦为危房,狭窄坑洼的道路连拖拉机都难以通行,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仅11.5万元,村民生活质量低下、矛盾频发,成为典型的“矛盾窝”。
“如今我们住上了气派的排屋,资产价值达到几百万,城里亲戚都羡慕得很。”电话那头,民安村村民费晓杰语气中满是自豪,他热情邀请百村行采访组前去探访,看看民安村是如何让村民从“不安”到“心安”的。
■记者 应丽斋 沈焕娉 李玲
插图 张利昌 图片由民安村提供
走进民安村农房改造集聚的第三期工程——民安美园小区,人车分流的柏油路、直通地库的电梯、挑高6米的玻璃阳光房、地下车库的自然采光井……这一切无不让城里来的参观者瞠目结舌。据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韩林松介绍,排屋由村里统一建好后交给村民,配置对标城市豪宅,智能安防系统全覆盖,垃圾分类站采用数字化管理系统。
城郊村最尖锐的矛盾,是村民对征迁的无限期待与现实停滞的落差。“农村宅基地不是停批了吗,你们是怎么走通村民建房这条路的?”记者很是好奇,这些别墅是如何合法合规拔地而起的?
“走通这条路,主要靠‘两个透’:一是研透政策,因为只有符合政策要求才是合法路径,我们研究的是当下有哪些上级政策可以为我所用;二是盘透路径,针对当下的困难和现有的政策,以及民安实际,到底怎么走才能合法合规、合情合理?”韩林松的回忆,把我们拉回到2011年。
彼时,5.3平方公里的民安村正深陷发展困局。农村宅基地停批已近20年,全村986户家庭中几乎家家都存在违建加建现象,村里没有像样的水泥路,村道狭窄到婚车都难以通行。村民既无力进城购房,又无法原地翻建,就像困在危房里的“囚徒”。
转机出现在当年9月,韩林松偶然得知街道要组织纯农业村的村干部赴嘉善和平湖考察农房改造集聚。当时,嘉兴正在全市各地试点推行这一做法:宅基地和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民安村因为地处城郊,鉴于迟早要征迁,没在考察名单之列。在韩林松的力争下,最终才得以成行。
考察,让韩林松茅塞顿开。考察归来,村两委迅速形成破局思路:将土地综合整治与农房改造捆绑推进,通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破解土地瓶颈。但是,政策落地遭遇了“梗阻”——相比纯农业村,地处城郊的民安村民更倾向等待征地拆迁获取高额补偿。面对首轮摸底寥寥无几的响应,村干部们沸腾的热血“冷”下来了!
“村民的诉求可以理解,每个人都希望手中的‘筹码’能发挥最大的价值。但是,靠等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如何让他们提早实现安居梦?”当过副厂长的韩林松,开始用企业管理思维琢磨乡村治理难题,“能不能学学期权和期货的做法?通过专业机构对村民目前所住农房进行评估,将老宅的房屋面积和评估总值经村民确认后存入档案,一户建一档,允许村民将部分权益即时兑换为安置房,剩余权益则转化为‘未来支票’,待正式征迁时再行兑现。”
说干就干!韩林松找街道办事处、桐乡市相关领导不厌其烦地沟通,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与支持,并将“档案保留”写入相关会议纪要,确保合法性。最后,以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方式加以执行。
这项“时空置换”的创新设计,巧妙平衡了即时改善与长远保障。原先村民家里动辄占地三四百平方米的宅基地,通过集约化建设压缩至90平方米垂直宅院,不仅释放出近5000亩连片发展空间,更让“高大全”的四层半排屋成为现实。数据显示,通过土地指标流转交易,2024年,村集体年增收超200万元,对比2011年实现近19倍增长,而村民的人均分红也大大提高。
“其实,村庄治理中,最硬的‘骨头’不是土地,而是人心。”韩林松深有感触。档案保留的做法缝合了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信任裂痕”。当时跟村民约定:“若房屋评估价每平方米590元,村民可先领190元建房,剩余400元存入档案,征迁时兑现。”
2019年,桐乡市中山西路延伸需要征迁,50户档案保留村民二话没说就签约,不到两个月时间完成了130户征迁任务,征迁补偿全部按照档案中的约定执行。村民说:“说话算数,比发钱更重要!”
社会学家费孝通说:“从传统出发,走一条新路。”而民安村的档案征迁,融合了传统契约精神与现代产权制度,正是如此。
在民安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墙上,贴着一张“村民事件反映流程图”:小事由小组长调处,难事由网格长协调,大事由村民代表投票决议。
这套“分级响应”机制,恰似一把密钥,开启了乡村治理的新篇章。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振兴’。”曾蹲点联系民安村的原梧桐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育才的感慨,道破了其背后深层逻辑:基层治理现代化不仅要“制度上墙”,更要“共识入心”。
这个曾因矛盾交织而“怨声四起”的问题村,究竟如何让近1000户村民达成“心的共振”?韩林松揭晓了三大“治心密码”。
首先,让党员成为“行走的界碑”,用行动丈量信任。
“难题在哪,党员就在哪”,这句“民安铁律”,在攻坚一线化作生动注脚:中山路征迁遇阻时,党员家庭率先签约“破局”;土地综合整治中,党员主动交出自家“插花田”;新建小区指标分配时,包括村书记在内的党员干部主动“靠后站”。这种“该上时冲锋在前,该让时退后一步”的担当,让党员徽章成为群众心中的“信任勋章”。
在日常治理中,113名党员嵌入“户代表—小组长—网格长”三级网络,化身楼长、工程监督员和政策宣讲员,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每家每户。当村民对物业管理费存疑时,村集体物业公司由党员牵头运营的制度设计,让“收钱的是自己人”成为最有力的信用背书。
其次,让机制成为“矛盾过滤器”,用透明消解疑虑。
面对基层治理的“洋葱式难题”,民安村主动“剥茧”。2023年,村两委带队赴绍兴学习“枫桥经验”,将“矛盾不上交”理念升级为“问题闭环管理”机制,并发布《民安问答》。在这本“治理百科”中,41个高频矛盾有了“标准化答案”。“为何要土地流转”“为什么先拆我家”“多子女户为何要一起腾房”……曾经可能引发群体性矛盾的尖锐问题,如今变成了村民随时可查的“政策词典”。
再次,让梦想成为“共识黏合剂”,用愿景凝聚人心。
“跟村民打交道,有时候是要讲梦想的。”韩林松指着2013年“民安家园”的沙盘介绍,当年村委自制宣传片,用五个“关键词”在村民心里种下了希望的种子:“生态民安”守护绿水青山金饭碗,“实力民安”夯实集体经济钱袋子,“品位民安”对标城市生活舒适度,“和谐民安”培育文明乡风基因,“幸福民安”描绘美好图景。
时光是最好的见证者。15年不间断的“崇学奖”传递着文化认同,“家、庭、美、满”四大未来社区(民安家园、民安庭园、民安美园、民安满园)逐步落成。沙盘上的规划,正成为村民们每天走过的路、住进的房、看见的景,印证着梦想照进现实。
眼下,民安村300亩荷塘恰似一匹碧绿绸缎铺陈开来。待到盛夏时节,白色的荷花点缀在这绿色的画卷之中。不远处,鱼塘泛着粼粼波光,游鱼穿梭嬉戏。桑林葱郁,塘畔的“鸟屋乐园”里,孩童的嬉笑声与蝉鸣鸟啼交织成曲,为田园平添了几分生动意趣。
谈及现有的生活,专程从城里搬回村里居住的年轻人费心怡说:“小时候,我听韩书记告诉大家‘乡村最宝贵的资源,不在远方,而在脚下’。现在我信了,如今的农村不比城里差,甚至在环境方面更胜一筹,放眼望去,就像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大花园里!”
“乡村最宝贵的资源,不在远方,而在脚下”这句话,让民安村过去十年完成了一场“向内寻找生命力”的觉醒。未来,面对滚滚而来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浪潮,民安将何去何从?答案很明确,继续实现“三个突围”。
继续推进生态价值变现的创新突围。“守住生态,就是端稳金饭碗!”这是韩林松的口头禅。在民安村的发展蓝图里,“大景区”等“五大发展”理念仍将一如既往地秉持。
在中山路以北约4800亩土地上,近千亩桑基鱼塘将在桐乡城市发展中被赋予更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们做城市后花园的底气。”韩林松说,清澈的水质、超45%的森林覆盖率、3公里长的民安路水杉大道……这些都将是城市到民安“买单”的资本。而2012年民安村引入的全木屋亲子乐园——“鸟屋乐园”,与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隔河相望,规划中的玫瑰迷宫、阳光沙滩等特色项目,都将成为桐乡全域旅游版图中的重要一环。
继续推进全民共富的机制突围。目前,民安村以新村商铺为纽带,构建起“资源—产业—福利”的闭环体系。集体商铺年租金约190万元,其中60%用于村民医保补贴、大病无忧保险、意外保险与教育激励基金(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村民给予3800元奖励)。村集体经济还为“创业孵化”提供支持,退役军人在此创业,可享3年商铺租金优惠。
在精神层面,越剧社定期公演惠及村民,能人理事会共商村务凝聚智慧……通过文化滋养、民主参与,“善文化”融入村规民约,村民收获了“口袋里的幸福”,也拥有了“心灵上的富足”。
继续推进乡村振兴范式的突围。过去面对征迁难,民安村主动作为,通过“档案征迁”打破僵局,用制度创新破局城乡要素流通的梗阻。接下来,面对新时代的新考验,民安村表示,将继续打造乡村振兴的新范式,推动村民从个体奋斗走向集体共治,汇聚乡村振兴主体力量。
韩林松坚信,心安之处即是民安,这里既能安放城市人的田园梦想,也能留住乡村人的根脉乡愁。
※村庄名片
民安歌盛世,天晴雨霁唱丰年。
民安村位于桐乡市区西郊,北至京杭大运河,南至经济开发区,西接苏台高速出口,东接桐乡市区,交通便利。该村总面积5.3平方公里,下设28个村民小组,目前共986户4077人。
从历史走来,坚守栽桑、养蚕的民安村保留住了桐乡市区内唯一的原生态桑基鱼塘,“民安”二字展现了人们千百年来扎根在这片土地的朴素心愿。
向未来而去,民安村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先进理念为指引,提出“大聚集、大交通、大流转、大景区、奔共富”的五大发展理念,村级集体经济从2011年的11.5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229万余元,5500亩土地流转激发新活力。依靠“党建引领,村委协同,村民自治”方针,民安村筹建四期新村点——民安家园、民安庭园、民安美园和民安满园;以网格化管理等方法,建立“一约两会三团”,将村民自治、法律保障、道德自律相结合;推出“民安41问”,把村级矛盾问题形成闭环管理处置;打通两条贯穿城市中心的重要枢纽,为产业发展铺设了“快车道”。
※村书记的心愿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