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7小时前
5月22日,美国政府宣布取消哈佛大学获得的学生和交流学者项目资质,禁止该校招收国际学生。哈佛大学回应:特朗普政府“这一报复性行动可能对哈佛社区和我们的国家造成严重损害”。在此前的基础上,这是美国政府针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压制。国际留学生的流通阻断,将深刻影响美国高等教育的科研发展前景。
前不久,特朗普政府宣布八个联邦机构将终止向哈佛大学提供约4.5亿美元的拨款,继冻结该校22亿美元资金后进一步予以经济施压。同日,哈佛大学律师修改原诉状,列举了自4月21日首次提起诉讼以来联邦政府采取的多项行动,要求波士顿的联邦法院阻止政府实施资金冻结,并裁定政府的行为违反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言论自由权。
美国政府与哈佛大学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展现了高等教育传统与政治渗透之间的深刻矛盾。在政治与学术的博弈下,美国高等教育能否在政治施压下守住“自由”,从而在全球科研环境中继续站稳脚跟?
美国政府“极限压制”将引发高校危机“多米诺效应”
今年1月以来,特朗普政府对多所美国顶尖高校发出威胁,声称如果校方不调整政策,将面临削减资金的后果。3月13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因失去美国国际开发署8亿美元的资助,将裁员2000多人。3月19日,加利福尼亚大学校长迈克尔・德雷克表示,学校将系统性冻结招聘以应对4亿拨款撤销带来的财政挑战。5月6日,哥伦比亚大学也因4亿美元拨款被撤销,裁减180名教职员工,此外抗病毒鼻喷剂的研发、直肠癌的筛查、有关孕产妇死亡及发病等若干问题研究受到影响。
对此,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卓泽林表示,美国政府与哈佛大学的争端触及了美国高等教育两大核心传统:学术自治与多元包容。“哈佛大学援引宪法《第一修正案》,强调政府无权干预教学、招生和研究内容,正是在捍卫殖民地时期以来美国高校确立的‘学术自治’传统,而哈佛校长援引《拜杜法案》等法案,也强调了私立机构的自治权,表明其资金来源不完全依赖联邦政府。”
此外,卓泽林表示,哈佛大学长期倡导多元包容的理念,鼓励师生对社会议题进行批判性讨论,而特朗普政府要求哈佛取消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项目(DEI)项目、限制抗议活动,也直接冲击了多元包容的文化传统。类似的行动也出现在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高校,如哥伦比亚大学巴勒斯坦裔学生因参与抗议被驱逐。
他表示,若高校政治化进一步加剧,公立与私立高校或者自由州与保守州的治理模式将出现裂痕,催生“双重标准”。保守州高校主动迎合政策,而自由州高校则陷入财政与价值观的两难,这种分裂也将削弱美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公信力。
财政紧张造成人才流动 全球科研环境迎“大洗牌”
不可否认,在美国政府与高校的博弈中,科研人才成为了最受直接影响的人群。因联邦政府削减科研经费,被高校裁员解聘或无法将科研项目继续进行的科研人员,被抛进了求职的大池。
据Nature Careers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3月,美国科学家提交的国外职位申请量比2024年同期增加了32%。同时,浏览国外职位的美国本土用户数量增长了35%。今年3月,随着政府加大科研经费削减力度,职位浏览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8%。可见,愈发紧张的科研资源使部分人才不得不开始向其他国家流动,寻求更具潜力的发展环境。
留意到这类危机,有美国媒体表示,美国联邦政府大幅削减高校及相关机构的科研经费后,年轻学者们将无法享受相对稳定的资金支持与“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由此“动摇了做科研的初心”。有美国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政府打击国内顶尖高校和部分留学生的行为在学术界引发混乱的同时,为那些长期渴望招募美国顶尖科研人才的国家创造了机遇。
许多国家已然嗅到良机,乘上了招纳优秀科研人员的“东风”。3月初,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启动“科学安全场所”计划,从大学预算中拨出1500万欧元,资助15名从事气候、健康、环境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4月7日,德国慕尼黑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主席Patrick Cramer宣布启动“马克斯・普朗克跨大西洋项目”,将与美国本土机构共建合作研究中心,为科研人员提供岗位。4月18日,法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部宣布启动“选择法国科研”平台,吸引国际学者赴法或赴欧开展研究。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也积极向离美研究人员释放欢迎信号,产生了不错的效果。
放眼全球,美国政府的干预也将影响美国同其他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互信。“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国际联合研究,推行‘友岸外包’战略,例如要求高校审查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合作项目,挤压两国联合研究空间,将导致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科研合作网络碎片化。”卓泽林补充道,“同时,美国高校长期被视为‘学术中立’的象征,而政府干预将破坏这一形象,将导致‘学术伦理倒退’,加剧技术民族主义倾向。”毫无疑问,美国政府的持续干预将影响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学术公信力。
约7000名留学生受影响即将赴美学子疑虑不定
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5月22日发表的声明,国土安全部长诺姆称取消哈佛招收国际留学生资质,是对全国所有大学和学术机构的警告。诺姆说:“招收国际学生是一项特权,而非权利。”由于哈佛大学屡次违反联邦法律,这项特权已被撤销。
根据这一决定,哈佛大学除了不能再招收国际学生入学外,现有的外国学生必须转学,否则将失去合法身份。美国政府的这一强制措施,让在美留学生再度陷入被迫中断学业的境地。
卓泽林表示,从直接影响看,美国政府的举动将进一步提升签证与居留权的不确定性,可能促使留学生转向英国、加拿大等替代目的地,欧洲将由此成为“科学家的避风港”。而对于在读留学生,特朗普政府曾吊销超过1700名国际学生的签证,且未履行提前通知义务,学生被迫中断学业,甚至面临“黑户”风险,不久后又撤回此类决定。美国政策的多变性与政策中对国际留学生的普遍打压,对在美留学生而言无疑是在头顶悬挂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林女士的孩子目前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经过努力拿到了哈佛大学2025秋季的研究生offer和奖学金,准备今年9月入读。“作为家长,听到这个消息心情首先是诧异,然后是焦虑和惋惜。如果真的实行,此举对所有留学生家庭会是很大的伤害,令留学生对赴美留学产生极大顾虑。”
林女士说,她和孩子打算先静观其变,“如果最终无法入读哈佛,将大大破坏学生本人的学习规划。从时间上到金钱上,留学生家庭都已经付出很多了,影响是巨大的。”
根据哈佛大学的数据,截至2023年秋季学期,国际学生占哈佛学生总数的27%以上,本次受到影响的国际留学生约7000人。与2024年同期相比,今年3月份赴美留学的国际学生人数已从1153169名减少到1022545名,总体下降了11.33%,缩减了130624名国际在校生。美国波士顿学院高等教育专家克里斯·格拉斯说:“留学生不等同于补充性收入。留学生代表了美国不可或缺的科学基础设施。”若赴美留学生数量持续性减少,将对美国高等教育的财政带来新一轮压力,而人才储备的流失更将引发美国科研创新的发展潜力。
对于留美学生,卓泽林认为,首先留美学生应关注美国国务院、移民局的政策更新,加入“国际学生法律援助联盟”等组织获取法律援助。其次,要建立多元化发展路径,避免过度依赖联邦资助,优先申请捐赠资产雄厚的顶尖高校,积极申请私人基金会奖学金的资助。最后,要通过线上平台保持与全球学者的联系,积极寻求支持,在遭遇不当干预时及时启动申诉程序。
文 | 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陈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