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共青团7小时前
从桃酥到奶疙瘩
—我在阿勒泰的支教故事
个人简介
刘凯,男,中共党员,东北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现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冲乎尔镇寄宿制中学,任七、八年级体育老师兼教研室干事。在校期间曾获得校优秀毕业生、学生干部标兵、团干部标兵等10余项荣誉称号;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银奖等数项省级以上奖项。
01
闽北星火,支教种子的萌芽时刻
大一时在闽北山区的支教经历,是我教育初心的第一块拼图。记得那个蝉鸣撕扯着热浪的午后,我在邵武八一希望小学的教室里,看着32双沾着泥巴的小手同时举起,争相回答“长大后想做什么”的问题。湿热空气中飘着蚊香味,那个总在课本上画战斗机的男孩塞给我半块桃酥时,窗外的蝉鸣突然安静了一瞬,那一刻,我感受到教育是双向流动的温暖,再次启程的支教种子也在我心中开始萌芽。
02
时差里的教育初体验,当遇见东六区
初到新疆阿勒泰是夏天,飞机降落在阿勒泰雪都机场时,七月骄阳正炙烤着停机坪的沥青。这里的白昼仿佛被拉长的橡皮筋,晚上十一点才肯让位给星幕。这种时空错位的奇妙感,在走进冲乎尔镇寄宿制中学时达到了顶点。
在冲镇中学的支教历程中,我以“跨学科教师”的身份开启了一段独特的教学探索。由于师资短缺,在这座阿尔泰山南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我先后承担了八年级地理、五年级英语、七年级历史和九年级体育的教学任务。每当抱着教案穿行于教学楼时,总会有此起彼伏的“刘老师好”在走廊回响。
其中八年级地理课堂的初体验镌刻在记忆深处,记得第一次上课前夜,我辗转反侧——既担心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理解范畴,又焦虑课堂节奏把控失当,更害怕无法赢得这群少年的认同。没想到一进教室,孩子们像春日枝头的麻雀般围拢过来:“老师,你是我们的地理老师吗?”“老师你看着好年轻!”话音未落,阿合拉尔挤上前,把用作业纸仔细包着的奶疙瘩塞到我手里:“老师尝这个!”这些充满生命力的问候瞬间冲散了所有预设的“教师威严”剧本。当粉笔触及黑板时,我发现自己的声音不自觉地变得轻快,原本准备好的“专业术语集锦”悄然转化成了生活化的比喻。
03
跑道延伸处,足球场上的比拼
在本学期,田径专项出身的我,担任了七八年级的体育老师,阿尔泰山脚下的足球赛给了我全新的感悟。担任裁判吹响哨声的那一刻,少年们在操场上迅速奔跑,充满活力的战术交流声此起彼伏。守门员飞身扑救时扬起的草屑在阳光下闪烁,那些沾满汗水的脸庞上,洋溢着纯粹的运动快乐。我忽然意识到,日常训练中的跨步频率教学,在传球配合中转化成了精准的节奏把控;分解练习的起跑姿势,此刻正演绎为灵活的攻防转换。
八年级的胡安德克在冲刺时总会发出独特的呼喊,他称之为“马蹄踏风的声音”。这个细节让我开始反思:体育教育不应是机械的动作模仿,而是激发学生将运动技能与生命体验相融合的过程。当看到学生们围在一圈加油鼓劲的时候,我真正理解了那些充满热血的背后,是他们对运动本质的把握。这场赛事不仅是竞技比拼,更成为了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动课堂。
04
责任坐标,围巾针脚里的青春约定
上学期,我受聘为求实团校的讲师,给八年级学生上团课。从共青团的历史脉络讲到国旗设计背后的故事,从五四精神的传承学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有次讲到“青年担当”时,有个学生笑着问:“老师,我们放羊算不算为国家作贡献?”这个问题引发热烈讨论,最终我们得出共识:每个岗位都能发光,关键是要有责任意识。
在“疆爱津行•织梦迎新”活动现场,孩子们接过东北大学志愿者亲手织的围巾,手指不约而同摩挲着毛线纹理,边说“好软啊,像羊毛!”每个孩子都仔细翻看附带的明信片,辨认志愿者手写的祝福语——“我在沈阳为你加油”“ 要像雪松一样成长”。
我们在教室拉起十米长的白布作为梦想画布,孩子们认真书写着愿景:“我想出去看看世界”“前程似锦,顶峰相见”。活动收尾时,一个孩子突然挤到我跟前,磕磕绊绊地说“我非常喜欢东北大学的哥哥姐姐们织的围巾,谢谢他们,我一定努力学习,祝哥哥姐姐们健健康康。”
05
倒计时里的承诺,教育是永不闭合的圆
当某次课间无意说起“还有两个月就要走了”,教室突然陷入几秒奇异的寂静。自那天起,相似的追问总在意外时刻响起:判作业时欲言又止的迟疑,晚自习后突然停住的脚步,甚至球赛中场休息时隔着半个操场的呼喊。这些稚嫩的不安,在某个阳光炙烤的午后凝结成具象的诘问。
用三百个日夜丈量成长的轨迹,在喀纳斯的雪线上,我终于读懂那句“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把火,是地理练习册上的小雪山,是阿合叶德力射门时扬起的草屑,更是坤楚阿合围巾上绣着的经纬线。这些无不在印证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当无数微光在群山间次第亮起,便是对教育初心最赤诚的应答。
来源 | 阿勒泰地区团委
编辑:杜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