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新疆电力4小时前
在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有这样一位光明服务志愿者,他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践行着“保护天鹅就是保护家园,保护草原就是保护绿水青山”的理念,他就是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首位获得“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的职工,国网巴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五级职员兼无人机巡航班班长、“白天鹅”光明志愿服务队队长唐锐。
多年来,唐锐以身作则,带领队员在生态保护、民生服务、爱心助学等领域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志愿者的责任与担当。
科技赋能,守护生态平衡
在巴音布鲁克草原,多年来,输电线路与天鹅迁徙的“矛盾之结”曾一度困扰着唐锐。面对这一难题,唐锐带领团队首创“电网+生态”融合模式,研发“人巡+机巡”智能监测系统,为天鹅湖核心区织就“立体防护网”。
唐锐(右一)和队员运用无人机对巴音布鲁克草原输电线路进行巡线。(张灿远 摄)
每年迁徙季,唐锐和队员们就化身“云端守护者”,操控无人机掠过300平方公里草原腹地,精准定位并发现20余起非法闯入事件,使核心区人类活动干扰频次锐减40%,让天鹅迁徙路成为“零打扰”的绿色通道。
当高原飞禽在输电杆塔上筑巢威胁电网安全时,唐锐潜心钻研“生命鸟巢”治理方案。他跑遍天鹅栖息地,联合动物保护专家定制7个“仿生态鸟巢”,率先在110千伏湖帆输电走廊试点安装。这些悬挂在35米高空的“安全港湾”,为天鹅、草原雕等珍稀鸟类提供了避风雪的家园。他常说:“我们多装一个巢,鸟儿就少一份险,电网就多一份安。”
在天鹅湖保护站,唐锐带领队员定期检查保护站太阳能电池板及监控设备用电是否正常,为保护站供电设备“问诊把脉”,排除隐患缺陷。12年来累计检修光伏板400余次,保障监测设备全年“不断电”。他还将无人机巡检数据提供给当地生态环保部门,为科研机构提供迁徙路径、种群数量等关键数据300余条,成为草原生态“数字哨兵”。当幼鸟坠落、天鹅受伤时,他利用无人机红外定位追踪,联合保护区成功救助17只受伤候鸟,让电力铁塔下的“生命驿站”成为人鸟共生的温暖注脚。
点滴关怀,温暖生命旅程
在杜鹃河、孔雀河、天鹅湖畔,唐锐和队员们常常成为天鹅的“守护者”。每年随着天鹅迁徙,在冬天的库尔勒市孔雀河,夏天的巴音布鲁克天鹅湖景区都会迎来大量天鹅在这里栖息。然而,由于冬季湖面、河面结冰,天鹅们常常面临食物短缺的困境。
唐锐和队员们为了给天鹅迁徙后迅速补充体能。他们每次巡检前都会带上玉米、馕饼,在巴音布鲁克冰冷的寒风中,将食物放在天鹅经过的地方,保障天鹅食物充足,同时也能完成线路巡检任务。
唐锐(右一)和队员们给巴音布鲁克牧民宣传安全用电及鸟类保护知识。(朱正磊 摄)
有一次,唐锐和队员们在投喂过程中发现一只受伤的天鹅。它的翅膀上有一处明显的伤口,行动十分不便。唐锐立即联系了库尔勒天鹅保护中队,协助当地专家为天鹅清洗伤口、喂食药品。
经过3个小时,顺利将天鹅救助成功,让天鹅又回到了大自然。
这次经历让唐锐深刻认识到,保护天鹅不仅仅是保护它们的栖息环境,更是要关注它们的生命健康。从此,他更加注重对天鹅的日常监测和保护工作,努力为它们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家园。
点亮希望,播撒科教种子
唐锐深知教育对于孩子们的重要性,他带领“白天鹅”光明志愿服务队积极投身于电力爱心助学活动。他们依托电力专业优势,开展“电力爱心助学”服务活动。在“红石榴·白天鹅·藏羚羊·蓝海豚”暖冬行动中,唐锐和队员们跨越千里,为和田策勒亚博依村和巴音布鲁克镇寄宿制小学的孩子们捐赠棉衣174套,为孩子们送去温暖与关怀。
唐锐在巴州技术学院为在校师生介绍无人机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杨阳 摄)
为了发挥电力科技育人作用,唐锐利用中小学“开学季”,开展“电力科普小课堂”活动。通过安全用电讲解、电力科技实验、无人机智能设备介绍等互动课程,让两万余名学生了解电力知识、感受电力魅力,播撒“科技强国”种子。他还创新开展“电网体验师”活动,邀请小朋友走进变电站、输电线路现场,了解电力设备构造、功能和应用场景,激发青年对无人机等智能设备的浓厚兴趣,为其心里埋下一颗展翅高飞的种子。
在“电力科普小课堂”上,唐锐给孩子们展示了一架无人机设备。孩子们对这个新奇的设备充满了好奇,纷纷围过来观看。
唐锐耐心地为孩子们讲解无人机的原理和用途,并现场演示了无人机的飞行操作。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不时发出惊叹声。
课后,一个孩子拉着唐锐的手说:“唐叔叔,我以后也想成为一名无人机操作手。”唐锐听后,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他知道,这颗科技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未来一定会开出绚烂的花朵。
唐锐用爱与担当守护着巴州的生态家园,他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带领“白天鹅”光明志愿服务队,为保护生态环境、助力教育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让“电网蓝”与“天鹅白”交相辉映,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编辑:阿衣去来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