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峥
从5月10日凌晨巴基斯坦发起“铜墙铁壁”军事行动,到当天下午印巴宣布“全面立即停火”,前后不到24小时。
两个核邻国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军事冲突降温之迅速,让世界错愕。
尽管美国自称居中斡旋调停,但印度始终未予确认。巴基斯坦公开感谢包括美国、沙特、阿联酋等多国,还特别感谢中国。
印巴为何能在全面战争边缘“紧急刹车”?意外达成的停火协议能否经受住现实考验?这起持续数周的“灰犀牛”事件又将在南亚乃至全球掀起怎样的波澜?
为何“峰回路转”
5月10日凌晨,巴基斯坦以“铜墙铁壁”行动回应印度此前连续三轮越境打击,目标锁定印度军事基地、防空系统及后勤中心。
行动当天,印度西部多个军事基地遭袭,北部空中交通中断,军事区附近平民区实施宵禁,多地出现电网瘫痪,局势一度逼近失控。
然而,就在外界屏息凝视之时,“铜墙铁壁”行动发起数小时后,局势峰回路转。
当天下午,印度外交秘书米斯里宣布,印巴双方已达成停火协议,同意自当地时间10日17时开始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同步确认称,和平是当前唯一理性选择。
外界认为,印巴能够“悬崖勒马”是双方全面考量当前局势和潜在风险后的理性选择。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刘宗义从初衷、现实、外部斡旋三个方面分析停火核心原因。
从初衷看,双方从一开始就无意发动一场全面战争。
印度政府本意是想“教训”巴基斯坦,复制2019年的快速打击模式,向本国民众展示强硬形象;巴基斯坦受国内经济社会条件限制,无意进行全面长期战争。
但印度没想到,5月7日的越境打击行动以失败告终,随后不得不发动第二轮无人机、第三轮地对地导弹攻势,使得局势急剧升温。
从现实看,尽管印度拥有“阵风”战机等先进武器系统,但发起的三轮攻势遭遇重大挫折。巴基斯坦只发动了一轮反击行动,便在军事上取得明显成效。这让印度深刻认识到,其部分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与巴方存在差距,进而在战场上陷入被动局面。
仅在7日印度发起军事行动当天,据巴基斯坦三军新闻局介绍,巴空军击落5架印军战机,并发射导弹摧毁印方一处军事指挥部。
8日和9日,据央视报道,巴基斯坦安全部门消息人士称,巴基斯坦军队已摧毁77架印度无人机,据称约占后者出动无人机总数的80%。
10日,央视新闻援引巴军方消息人士的话称,巴基斯坦空军出动JF-17“枭龙”战斗机,在印度旁遮普邦阿丹普尔地区使用高超音速导弹精准摧毁印度部署的S-400防空系统。
刘宗义说,这是一场各自表述的胜利,双方各自找到台阶,为局势缓和留出余地。印度民众可能并不知道实际战况,网络上存在很多虚假信息。
从外部看,“国际社会的斡旋起到推动作用,中国更是关键力量。”刘宗义注意到,近日,印度政界知名人士公开提及中方在缓和局势方面的影响力;印度国家安全顾问曾主动与中方进行接触,寻求推动停火。
停火能否持续
随着停火协议的达成,巴基斯坦全面重开领空,印巴军事热线重新恢复,两国军事领导人定于12日再次会谈。
但在印巴边境地区,平静并未降临。
就在宣布停火数小时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斯利那加市传出爆炸声,夜空中出现弹道轨迹。印巴互指对方“违反停火协议”,印度方面还威胁将“严厉打击”此类行为。
与此同时,印巴之间暂停贸易、取消签证等惩罚性措施尚未取消。
“总体而言,局势正朝着逐步缓和的方向发展。但印巴边境敌意深厚,加之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强烈,对停火结果难以接受,零星冲突恐将持续。”刘宗义指出停火协议执行可能会面临的三大难题。
其一,如何解决克什米尔跨境恐怖主义问题?双方相互指责对方支持恐袭。
其二,如何安置战俘?巴方仍扣押部分印方飞行员和士兵。
其三,印度河水资源争端最为关键。印度仍未恢复印巴水资源协议,巴基斯坦农业灌溉面临威胁。此问题或成新冲突的引爆点。
“灰犀牛”掀起涟漪
本轮冲突再次揭示印巴战略互疑的深层矛盾,也重塑了外界长久以来对南亚军力对比以及地缘政治结构的固有认识。刘宗义指出,本轮冲突是一场典型的“灰犀牛”事件,也是一次地区军力校准。
“过去10年,印度一直谋求‘全球大国’地位,试图与巴基斯坦拉开差距。”刘宗义说,但如今,它被迫接受“地区大国”的现实,重新陷入与巴基斯坦的对等竞争。
反观巴基斯坦,“它应乘势推动原本难以进行的一些经济和社会改革,夯实国家发展根基。”刘宗义说。
从军事视角看,刘宗义指出,这是中式武器系统首次在大规模实战中全面亮相,并在电子战、防空反导及空战等层面显示其先进性和可靠性。中式武器系统对印方部署的西方武器装备形成有效压制,也在区域军事格局中崭露头角。
硝烟渐散,余烬未熄。印巴军队仍在克什米尔等争议地区前线保持高度戒备,双方围绕领土、资源等问题的地缘博弈暗流仍在涌动,停火远不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