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4月24日开始,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陆军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实际控制线两侧小规模交火。在此后的两周里,冲突不断升级,两国都发动了空中远程打击,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有核国家,似乎就要走向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后最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在5月10日,局势突然骤然降温,双方宣布停火。印巴此次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停火带来的和平又能持续多久?
5月10日,持续超过一周的印度-巴基斯坦武装冲突,在急剧升温之后又快速降温。当晚,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已经协调两国停火。巴基斯坦和印度外交部紧接着先后发表声明,表示两国已经沟通将实现立即停火。而就在10日凌晨至白天,双方还彼此发动了大规模的跨境攻击。凌晨,印度军方对巴基斯坦境内的多地发动远程打击。伊斯兰堡、拉瓦尔品第等城市出现巨大的爆炸声。巴基斯坦方面承认数座空军基地被印军的弹道导弹袭击,并表示巴军防空系统击落了印军导弹,否认巴方有实质的装备和人员损失。随后,巴基斯坦军方也宣布对印度境内展开代号为“坚强壁垒”(Bunyan-um-Marsoos)的报复行动。巴军表示其空军部队越境打击了印度境内的多个空军基地,并用JF-17战机配合高超音速导弹摧毁了印度的一套“S-400”防空系统。除此之外,巴军还展示了向印度境内发射“法塔赫-2”对地导弹的画面,画面中巴军将此前克什米尔印军空袭中身亡的儿童的名字写在导弹上,然后射向印度境内。印度方面则否认“S-400”被毁,表示巴方导弹已被拦截。就在同日,印度媒体还报道指印度陆军加强了作战准备。《印度快报》称,政府通知了部分地方的预备役部队动员,还向边境部署了更多兵力。这是这两个拥核国家在2001年印度国会大厦被袭后首次出现大规模地面战争的风险。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在内的国际社会都呼吁双方尽快降温,避免走向更严重的冲突从而引发核战争的危险。

当地时间2025年5月10日,巴控克什米尔尼尔姆谷,居民们在清理印度袭击造成的破坏和残骸。(图|视觉中国)局势突然扭转快速降温或许和域外大国终于决定运用对印巴两国的影响力积极介入调停有关。就在5月10日巴军发动反击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就先后同巴基斯坦陆军参谋总长穆尼尔将军(Asim Munir,巴基斯坦军方在国内拥有极大政治影响力)及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S. Jaishankar)通电话。这意味着美国正式介入调停此次的印巴冲突——尽管美国副总统万斯先前还扬言印巴冲突“不关我们的事”。当晚,双方即宣布停火。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书剑对《三联生活周刊》表示,10日出现的情况是,美国从最初的不在意到明确介入,“可以猜测主要大国还是采取了相对严厉的措辞,让双方及时收手了。”目前,尚不明确美国突然介入局势的原因。一些猜测认为,美国方面意识到了形势持续恶化将带来的巨大风险。国际危机组织(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分析师普拉文·东提(Praveen Donthi)告诉美国媒体NPR,两个有核国家的任何误判都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灾难。此外,或可以猜测的是,通过调停印巴两国快速恶化的冲突,特朗普政府也获得了“缔造和平”的外在形象,这对于在俄乌停火调停上并没有快速兑现竞选承诺的特朗普政府而言,至少是外交上的一大可资谈论的成就。“截至5月10日,印巴双方的冲突烈度已经接近常规战争,张书剑对本刊表示:“抛开核战争和全面常规战争的选项,双方能用的手段都已经到头了。这时候双方都认识到,如果再要升级冲突的话,以各自的国内政治情况和国力,是不能承受再进一步的风险的,所以出现了从高度紧张对峙到逐渐缓和的变化。”张书剑解释说,印巴双方都既不能承受在战事中失利的代价——莫迪政府需要展示自己能够取胜,如果军事失利,将直接危机其继续执政;巴基斯坦则依赖军事成果稳定国内政治平衡,同样不能承担过大的军事风险。另一方面,双方都有经济上的发展规划需要满足,最后无法承受长期冲突带来的经济影响。此外,无论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都无法保障冲突不会意外升级为全面战争乃至核战,而那将是不可承受的政治代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刘宗义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双方都“乐于给美国一个面子”,巴基斯坦方面希望“见好就收”,印度方面则面临要么大规模升级,要么快速止损的压力。美国的介入正好让双方找到了合适的降温理由。直接原因是今年4月22日发生在印控克什米尔旅游胜地帕哈尔加姆(Pahalgam)附近的恐怖袭击。帕哈尔加姆是一处高原河谷的旅游胜地,也是赴克什米尔河谷地区旅游的印度内地游客的热门目的地。当地类似欧洲阿尔卑斯山的风景、夏季凉爽的气温、高山溪流、牧场和针叶林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而在今年4月22日,一群武装分子突袭了帕哈尔加姆的一处游客聚集区域。据印度媒体报道,武装分子专门射杀印度教徒男性,共造成26名游客死亡,超过20人受伤。袭击发生后,印度政府立刻指控这是巴基斯坦政府支持的恐怖主义武装袭击,是巴基斯坦境内武装组织“虔诚军”的下属组织“抵抗阵线”(TRF)所为。印度还要求巴基斯坦官方立刻“停止支持恐怖分子”。巴基斯坦的回应则是对恐袭死难者家属表示哀悼,但坚决驳斥背后有巴基斯坦政府的影响。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回应称,印控克什米尔存在着反对印度政府统治和本土主义的抵抗与革命行为,因而不能简单归咎为恐怖主义。巴基斯坦还提出对事件进行国际独立调查,但印度政府没有接受这一提议。但更深层的原因是,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深层冲突没有得到缓解。尤其是克什米尔问题和印巴的地缘博弈形势更加恶化。当地时间2025年5月8日,印度新德里,印度总理莫迪主持与各部委秘书的高级会议。(图|视觉中国)2019年8月,印度政府宣布单方面废除印度宪法370条中授予查谟-克什米尔地区的自治地位,并将查谟-克什米尔从一个邦转为两个中央直属地。这一举动,事实上完全违反了上世纪中叶联合国安理会对克什米尔问题的决议。并且也违背了印度政府早年在克什米尔议题上的承诺。然而,莫迪背后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议程非常支持这一做法。但在巴基斯坦看来,这意味着克什米尔的主权问题变得更不可能得到妥善解决。另一方面,随着莫迪任内印度的经济增长,和巴基斯坦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印巴在南亚的力量平衡也发生着较大变化。目前,印度的GDP已经达到巴基斯坦的约8-9倍。随着俄乌战争和全球地缘政治的冲突,印度在近年来的国际舞台上也日益重要。印度的“大国心态”日益增强,巴基斯坦从之前的竞争对手,逐渐变为印度精英眼中的失败邻国和容易拿捏的“软柿子”。莫迪政府任内,对巴基斯坦的外交态度也从竞争和接触变为了搁置、不接触和单方面行动。对印度而言,此次的袭击事件是莫迪执政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克什米尔安全危机,也严重影响到了他一贯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宣传。从而,莫迪面临着要向民众交代,保持对巴基斯坦压制的压力。只不过,最终的结果证明,巴基斯坦并非印度想象的那样“容易拿捏”。4月24日开始,印巴两军的陆军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实际控制线两侧小规模交火。随后,巴基斯坦方面预警称,印度可能会对巴发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指军队已做好战斗准备。印度方面则连续数日在西北地区和首都德里开展大规模民防演习,演练防空疏散和战时应急处置。印度方面正式在5月6日发动代号为“朱砂”(Sindoor)的跨境军事打击行动。印军出动飞机越过两国在克什米尔的实控线和旁遮普地区的国界,对巴控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本土的目标发起打击。印军宣布打击了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主义基础设施”,并表示炸死了包括武装组织“穆罕默德军”的领导人马苏德·阿扎尔(Masood Azhar)的多名家人在内的“超过百名恐怖分子”。巴基斯坦则指控印度的袭击造成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数十名平民丧生。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居民拍摄到的爆炸画面
巴基斯坦空军则在当晚起飞拦截了印度战机。巴基斯坦军方随后宣布在空战中击落了5架印度载人战斗机,包括3架印军最先进的法国制“阵风”战斗机和两架俄制战斗机。在5月9日夜间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巴基斯坦空军表示,6日晚到7日凌晨的空战中印军共有72架飞机参战,巴军则出动42架战斗机,战斗中巴军的歼10-CE战机用“霹雳-15”空对空导弹实行远程打击,越过国境将5架印军飞机击落在印度境内。印度方面此后拒不承认有飞机被击落。双方随后又在地面交火。7日凌晨,巴军炮击印控克什米尔境内目标,印度方面表示有十余名平民身亡。5月8日,印度又对巴基斯坦境内目标发动大规模无人机袭击,并表示击毁了巴基斯坦一处防空系统。巴基斯坦则表示击落了超过20架印度发射的无人机,防空系统仅受到轻微损坏,数名军人受伤。9日晚间,印度指多地遭到巴基斯坦袭击,包括印控查谟-克什米尔的查谟地区出现多次巨大的爆炸声。印度表示这是巴基斯坦用无人机和导弹对印度发起攻击,但巴基斯坦否认袭击查谟。印度在冲突之初就将跨境的印度河水资源作为打击巴基斯坦的武器。冲突之初的4月23日,印度政府便宣布“暂时搁置1960年签署的《印度河河水条约》,以此向巴基斯坦施压,要求其停止“支持恐怖主义”。随后,印度在印度河上游的水库落闸蓄水,削减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的灌溉用水供应。27日,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杰赫勒姆河上游开闸泄洪,导致下游巴方多地水位急升,出现小规模的洪水。当地时间2025年5月11日,印控克什米尔查谟,亲属为在巴基斯坦军队炮击中身亡的印度高级官员什·拉吉·库马尔·塔帕(Sh Raj Kumar Thappa)举行葬礼(视觉中国供图)
巴基斯坦在此次冲突中的表现,也多少重新定义了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局势——尽管账面数据弱小许多,国内外压力和危机又始终存在,但巴基斯坦仍然在军事上是印度的重要对手,庞大的印度也未必能在不全面开战的前提下,在巴基斯坦身上占到便宜。然而,这次停火能够持续多久,是个未知数。两国之间的根本矛盾并未解决,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莫迪上台之后,印巴关系直线下降,”张书剑告诉《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印度修改宪法单方面改变克什米尔地位后的矛盾积累仍在,印度也把对巴报复作为一种随时可以使用的手段。“在没有国际社会的外力调停的前提下,印巴相互之间是无法解决争端的。克什米尔的‘潘多拉魔盒’是持续打开的状态。”张书剑指出,在下一个阶段,无论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都不能阻止类似的恐袭事件再次发生,印度国内的政治环境也无法允许任何执政者对这些事情无动于衷。虽然可以预期的是,在这次冲突后,印度再要开展军事行动报复,或会更为谨慎,但是像印度河水等等的非军事化的手段,可能会在未来成为冲突的焦点。冲突之初的4月23日,印度政府便宣布“暂时搁置1960年签署的《印度河河水条约》,以此向巴基斯坦施压,要求其停止“支持恐怖主义”。随后,印度在印度河上游的水库落闸蓄水,削减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的灌溉用水供应。27日,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杰赫勒姆河上游开闸泄洪,导致下游巴方多地水位急升,出现小规模的洪水。“用印度河用水制约巴基斯坦,实际上打破了印巴之间相互博弈中危机管控的框架,”张书剑说,“也就是说两国之间已有的制约条件也被破坏了。”当地时间2025年5月11日,印控克什米尔斯利那加,武装人员在露天市场持枪警戒。(视觉中国供图)
在这次冲突中,唯一的积极迹象是,印巴双方都在不断升级军事冲突级别的同时,不断表明希望降温,更不会急于动用核武器。不过,两个核大国爆发常规战争或者长时间常规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张书剑提醒称,更令人担忧的情况是,国际社会对印巴危机的制约力量在过去一段时间也削弱了——在近些年国际上的多次军事冲突中,安理会都因为大国之间难以形成共识而无法作出明确的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印巴双方真的不顾一切大打出手的话,“现在的联合国安理会很难再像过去几次印巴战争那样同时施压双方以促成停火了。” 排版:初初 / 审核:小风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