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视听
更多品质内容,尽在丝路视听
中国文化报04-28 04:08
刘巧芝
文化润疆作为一项战略性、长远性、系统性的“筑基”工程,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文化的浸润与滋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疆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要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文化润疆故事,兵团高校不仅要让广大师生听得见、听得懂、听得进,更要发挥高校的人才力量和平台优势,引导兵团及地方的广大群众能共情、增互信、谋共赢。具体而言,可通过“主体构建—载体创新—内容构建—对象分层”四位一体的叙事传播体系,多维度提升新疆故事的传播效能。
主体构建:织就多元叙事网络
在高校,文化润疆的成效直接体现在师生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上。因此,需要厘清“谁来讲”的问题,即厘清新疆故事的讲授主体,以此为核心织就多元的叙事网。讲好新疆故事的主体是多元化的。这个主体既有各高校党政领导干部,也有宣传工作人员、高校辅导员、思想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涵盖参与高校办学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每个人都能结合实际,从自身出发,从身边的榜样人物、英雄事迹等方面出发,向各族群众讲述新疆故事,传播正能量。在叙事的主体层面,兵团各高校可形成党政干部引领、各专业教师支撑、学生群体参与的立体传播矩阵。例如,校级领导通过“开学第一课”“校长讲坛”等品牌活动,以政策解读构建叙事框架;辅导员可以通过日常管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讲述身边的榜样人物和英雄事迹;各专业课教师则可以从学科视角出发,将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融入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同;学生可通过自媒体工作室、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等方式,形成体现中华儿女健康、向上精神风貌的原创作品。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合力,确保新疆故事能够“听得见、听得懂、听得进”,使新疆故事的传播实现从单向灌输到交互共鸣的转变。
载体创新:构建全媒传播模式
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形式多种多样,要弄清楚“如何讲”的问题,可构建“技术赋能+平台联动”的传播模式。兵团各高校可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融合传统报刊及现代传媒方式,运用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等多种方式,营造文化润疆的浓厚社会氛围。在学校层面,通过高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平台,发布正能量内容,收集学生网络动态,监控校园网络舆情,同时提升校园网络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能力。在个人层面,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分享身边的先进事迹、人物榜样,增强文化传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例如,学生通过个人微博账号分享了新疆乡村振兴的故事,吸引了同学们的点赞和评论,引发了他们对家乡发展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还可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兵团屯垦戍边历史场景,使广大师生沉浸式体验兵团精神,实现文化资源的可视化传播。
内容构建:打造四维叙事体系
文化润疆的目标追求在不同层面应有不同的维度,总体说来,在高校层面应当包含安全稳定、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等多个维度,且每一个维度均与党中央的治疆方略高度一致。因此,讲好新疆故事,必须结合当前党的治疆方略和地方政策,明确内容框定。在叙事内容建构上,形成以“稳定发展”“民族团结”“感恩奋进”“文化创新”为主题的内容结构。一要讲新疆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经济发展成就、民生改善情况等,讲述各族群众对安居乐业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通过举办“新疆发展成就展”等活动,展示新疆在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二要讲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凝心聚力建设边疆、屯城戍边的豪情壮志。例如,通过讲述各族群众在建设、改革、发展中的感人故事,展现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风貌。三要讲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信心。通过讲述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成就,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政治认同。四要讲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可利用学科优势、平台优势、服务优势,建立健全文化传承与服务体系,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机融合。例如,通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展示新疆文化的多元共生与创新发展,让师生在文化交流中增进了解和认同。
对象分层:实施精准传播策略
兵团高校针对不同的受众对象构建起差异化传播体系。在高校内,要讲给各族师生、高校党政干部以及与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密切关联的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专业技术人员等;在高校外,要讲给社区、乡村等基层群众,讲给各中小学师生,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牵引和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使社会各个层面的群众受教育受熏陶。例如,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基层,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他们在生活、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和困难,并结合专业优势,为基层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等;针对中小学生开发沉浸式互动体验教学基地,与社区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建“文化润疆实践基地”等。在国际传播层面,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势,邀请国外友人、国际办学合作方感受新疆文化,体悟兵团精神、老兵精神、胡杨精神等。例如,以“云课堂”等方式,向国际合作院校师生等展示新疆在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与成就,使文化润疆突破时空界限,形成校内校外同频共振的传播效应。
[作者系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本文系2023年度兵团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兵团高校推进文化润疆的现实意蕴与实践路径》(项目编号:23YB3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