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视听04-03 17:21
新疆广播电视台/丝路视听讯(通讯员:哈密融媒体中心 克衣木·卡德尔)2024年夏天,哈密的麦田传来重磅新闻——当地百亩小麦地亩产790多公斤,刷新全国纪录。这个消息让很多人振奋,最开心的要数这位90后姑娘——李丽。这一成绩对她来说,是多年心血的有力见证。激动之余,更给她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让她在农业科研这条道路上信心倍增,也进一步坚定了她继续扎根土地、潜心钻研的决心。
李丽在试验田里观察新品种的生长情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甘肃丫头子到新疆“泥腿子”
李丽是一名从甘肃武山走出来的农村娃,2017年,作为人才引进的她,怀揣着理想与信念,放弃大城市的优渥条件,毅然来到了哈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满心期待能在这片土地上大展拳脚。
2019年,李丽和团队搞起了春小麦高产试验。刚开始推广新品种,老乡们直摇头:“祖祖辈辈种的老品种,你们能比我们懂?”
她干脆就和农户“打赌”:“免费提供新品种种子和技术,减产算我的,增产了算你的!”为了让数据更准确,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她都坚持在固定时间下地记载试验数据。
其间,李丽和团队为了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费了不少劲。他们从全国各地收集了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400多种不同的品种,大大小小的袋子堆满了实验室,开春时再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新品种种到试验田里。
李丽在试验田调查虫害发生情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他们在田边竖起一个个小牌子,详细记录着种子的名称、来源和种植时间。李丽每天都会在这些试验田间来回穿梭,仔细观察每一颗种子的发芽情况、生长速度,看看它们在这片土地上到底能不能“好好生长”。
头一年,当地遭遇暴雨天气,眼看着籽粒饱满的麦子成片倒伏。看着心血付诸东流,李丽蹲在地头,泪水止不住地流。可她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又被激发出来,团队不断尝试抗倒伏技术措施,引进抗倒伏品种、调整技术方案。“那些日子太难熬了,每一次失败都是打击,但也是经验的积累。”回忆起那段艰难时光,李丽感慨地说。
让麦秆“长”出真金白银
经过四年的反复试验,李丽及其团队从400多种种子里,成功筛选出10多个优质高产抗病品种,像春小麦品种粮春1242、粮春1354、核春115、粮春1758 ,玉米品种九圣禾2468、雨禾2号,棉花品种塔河2号、新陆中78号等。
李丽在现场会上介绍新品种和新栽培技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小面积实测亩产成绩惊艳众人,连续4年打破新疆春小麦单产纪录,2024年,百亩攻关田更是以平均亩产796.10公斤的成绩,创造了全国小麦百亩方单产最高纪录。
那一刻,李丽和团队成员激动得热泪盈眶,所有的付出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每一次产量的突破,都是对我们努力的最好回报,也让我更加坚信科技兴农的力量。”李丽回忆起这些成绩时,眼中满是自豪。
为了让更多农户了解新品种、新技术,李丽组织召开了10场次现场观摩会,吸引了1000余人次种植户参与,直观地展示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推动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能够帮助农户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李丽说。
凭借着突出的贡献,李丽收获了诸多荣誉。获得2023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获得自治区科技成果登记1项,排名第三;主笔发表科技论文3篇,主持、参与撰写制定农业地方标准20项。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激励她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从“试验田”到“希望田”
如今,李丽已经成为哈密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科的一名副科长,还取得了高级农艺师任职资格,但她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每天忙碌在农田和实验室之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的誓言。
李丽在试验田里观察新品种的生长情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李丽说:“农业发展的道路永无止境,我愿继续扎根这片土地,为西部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在李丽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接受新品种和新技术,哈密的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而李丽,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备受尊敬的高级农艺师,但她并没有满足于此,因为她知道,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她,还有更多的农民需要她的帮助。在这片广袤的西部田野上,李丽的科技逐梦之旅还在继续……
编辑: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