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客户端03-24 10:53
满目清新的绿色搭配彰显春意的三叶草,再辅以好友聚会和庆典游行,3月17日,如约而至的St. Patrick’s Day(圣帕特里克节)成为迎接春天到来的“前排观众”。
来到美国之后,在不同文化氛围之下感受节日气息,似乎融入了访学+田野生活的日常。到达波士顿的第一天恰逢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11月第四个星期四),不久后圣诞假期如约而至(Christmas EveDay,每年12月24至25日),再到一月份的第一个全民公共假日马丁路德金日(Birthday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一月第三个星期一 )、纪念华盛顿总统的总统日(Washington’s Birthday)等等。这些节日大多与美国文化精神和历史传统息息相关,通过仪式的生成与发展凝聚并塑造着国民的集体记忆,以及民众的身份认同。
St. Patricks Day当天早上收到朋友的信息
在氛围鲜明、意义特定的各类节日中,St. Patrick’s Day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美国移民社会与多元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在这一天,绿色和三叶草标志会以各式各样、能或不能想象到的方式涌上美国街头,编织进民众日常生活的经历中。作为波士顿的新居民,从留学生的视角体验这场节日欢庆,对于原本并不熟知它的我来说,是一个用“第一人称”走近和理解美国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机会。客观de认识所处环境,培养对田野生活的观察力,也成为St. Patrick’s Day提供的潜在价值之一。
当颜色成为文化符号的“烙印”:耀目的绿色与城市的狂欢
首先注意到这个节日,是因为近几天社交媒体“芝加哥河水将全部染绿”的预热帖。照片中,Trump大厦下方蜿蜒却宽阔的河水全部变为醒目的绿色,明亮到如同一大块通透的翡翠。这让一直没有去过芝加哥这座城市的我与室友不禁产生强烈好奇:Why and How this will happen?比起文科留子常用的“Google一下”,生物医学专业出身的室友用更有意思的方式来解读这些信息:染河应该用的是环保性的植物型染料,每年都会染河就说明这些染料会自然消解。
社交媒体上的芝加哥绿河(图源网络)
室友的判断继续引发着我们的“研究兴趣”,当我们通过风暴式资料搜索完成信息查找后,把目光聚集在了St. Patrick’s Day这个两人并不熟悉的节日上。同时,也神奇地发现,虽然没有办法到达芝加哥染河现场亲眼见证,这场“绿色盛宴”却悄然开始,以各样方式钻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先是波士顿各大超市的“装扮上新”。由于在外生活成本昂贵,我和室友都选择了自己做饭这条通向大厨手艺的“修炼”必经之路,并会定期去家附近的几个超市采购。3月14日开始,我们常去的几家超市纷纷挂上了绿色气球、绿色彩带,贴出三叶草海报和并在一些柜台摆上可爱的St. Patrick’s Day小摆件,布置得尤其可爱。一些绿色蔬果和绿色商品都被摆在了醒目的位置上,部分还有折扣和优惠。这些场景以一种“营造好感”的生活气息,将节日的预热拉进了你的生活里。
超市柜台的St. Patricks Day气球装饰
慈善募捐海报也做成了三叶草形状
随之而来的,是波士顿每年一次的St. Patrick’s Day游行。作为一个兼具宗教和文化意义的传统节日,St. Patrick’s Day源于欧洲国家爱尔兰(爱尔兰语:Lá Fhéile Pádraig),时间定在每年的3月17日,以该国最重要的守护神圣帕特里克命名。公开资料显示,美国最早的圣帕特里克节庆祝活动之一于1737年在波士顿举行,是由一群爱尔兰新教徒聚集在一起,纪念圣帕特里克的逝世日。到了19世纪,越来越多的爱尔兰天主教移民来到美国,为反抗偏见和歧视,在圣帕特里克节这天,城市游行成为他们展示人数优势和文化遗产自豪感的重要机会。如今,从纽约曼哈顿到阿肯色州温泉城,从风城芝加哥到加州旧金山,美国近百个城市都会在St. Patrick’s Day这天举办游行,一些大城市的游行甚至能吸引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参与和观看。游行当天,所有参与者都会把醒目的绿色穿戴在身上,花车和表演的主题也都是三叶草和绿色。
波士顿的St. Patricks Day游行(图源网络)
当外来节日融入全民记忆:文化符号“品牌化”与“消费化”
从18世纪到21世纪,随着时间的漫长推移,St. Patrick’s Day在美国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非官方节日”,无论是否具有宗教信仰,无论何种肤色、多大年龄,都把这个节日当成了每年的一个特殊文化符号,家长带着孩子参加游行、品尝爱尔兰美食,朋友们三两成群在街头的爱尔兰音乐声中欢快起舞,各大商家趁着这一天推出对应的促销活动。在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代,节日所具有的仪式感正在慢慢演变为可以变现的商业符号。即便并非美国主流节日的St. Patrick’s Day,也会在消费主义的缔造中逐渐“品牌化”,让人不禁思考,在它的风靡背后,有多少成分是来自商业浪潮的有意推动?这个节日原本而纯粹的意义在今日还有多少得以保存?
St. Patricks Day当天的谷歌首页(图源网络)
3月17日前后,无论是打开网页搜索信息,还是邮箱里收到的各类产品推广邮件,再到线下的实体商店和购物中心,代表St. Patrick’s Day的绿色和三叶草标志随处可见。一方面,作为爱尔兰的国民颜色,绿色象征着该国绵延的绿色田野,呼应着爱尔兰“翡翠岛(Emerald Isle)”的美誉。另一方面,在18世纪后期,绿色也成为了爱尔兰民族主义的象征符号。在爱尔兰独立运动时期,爱尔兰民众会身穿绿色衣服、挥舞绿色旗帜,走上街头表达反抗英国统治的决心。除此之外,根据文献记载,爱尔兰的守护神St. Patrick(圣帕特里克)在公元5世纪将基督教代入该国,并用三叶草(Shamrock)来向爱尔兰人民解释圣父(The Father)圣子(The Son)圣灵(The Holy Spirit)“三位一体(The Holy Trinity)”的概念。因此,三叶草成为St. Patrick’s Day的重要象征,代表着祝福与神圣。时至今日,美国每年的St. Patrick’s Day期间,穿绿色、戴绿色饰品已成为一种传统,象征人们对爱尔兰守护神的敬意。
美国著名儿童玩具品牌warmies推出的St. Patricks Day限定款玩偶(图源网络)
麦当劳为St. Patricks Day上线新口味奶昔(图源网络)
星巴克为星冰乐饮品赋上代表St. Patricks Day的三叶草符号(图源网络)
承载着这些宗教和历史意义,在文化多元但基督教占比很重的美国,St. Patrick’s Day的走红和风靡似乎并不意外。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符号主义与消费主义经由大众传媒的策划加持,通过编码凝结于交换价值大于使用价值的商品中,成为吸引受众注意力和购买力转化的外显信息。毕竟,在工业化和流水线作业的时代,商品乃至品牌的同质化是阻碍企业与商家销售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而带有文化符号和流行元素的“定制化”、“节日限定款”产品,蕴含着有限性和独特性,在千篇一律的商品化时代很容易脱颖而出,成为为品牌好感度加持的重要因素。但是这也代表着St. Patrick’s Day发展到今天,早已不单单是一个具有宗教和文化意义的节日,其内涵的复杂性和与消费主义交织的方式,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引人深思。
(作者: 王雨薇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生,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员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注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