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坚守:他用生命铸就阿尔金山界碑坐标

丝路视听06-21 17:55


2025年5月1日凌晨,从北京乘救护车返回新疆的途中,若羌县公安局党委副书记、阿尔金公安检查站站长杨松涛,这位在“生命禁区”坚守了24年的硬汉,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享年52岁。他带着未能再看一眼阿尔金山的遗憾,告别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和牵挂的人们。然而,他的事迹与精神,如同阿尔金山上永不熄灭的火种,在人们心间持续燃烧。

雪山见证坚守,忠诚铸就丰碑。他从“白面书生”变成“黑脸站长”,手粗糙如树皮,却让荒漠戈壁开满“精神之花”。

从警34年中,有24年,杨松涛都坚守在条件艰苦的高海拔地区,忠诚履职、甘于奉献,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个人三等功各1次。他带领依吞布拉克公安检查站获评“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全疆优秀公安基层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5次、集体三等功5次。这些荣誉,是杨松涛和战友们用青春和生命交出的坚守答卷,是在雪山之巅用忠诚熔铸的铮铮誓言。


杨松涛参加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时的留影。梁桐 摄


保护区里的生死较量


阿尔金山、可可西里、羌塘和罗布泊并称为“中国四大无人区”。若羌县以东、阿尔金山以南的依吞布拉克镇,放眼望去,满眼土沙,寸草不生。但它因地处新疆、青海、甘肃、西藏四省区的交界处、315国道横贯腹地而成为内地进入新疆的交通要道。

1985年,阿尔金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如它的名字,它的“腹中”极具含金量,50多种矿产资源、300多种珍稀野生动物、300多种高山稀疏植物,雪峰、山谷、沙漠、河流、湖泊……无不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1991年,杨松涛参加公安工作,被分配到阿尔金山腹地的若羌县公安局依吞布拉克派出所工作。

当时,由于藏羚羊绒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飙升,贪婪的盗猎者开始侵入这片净土。

一次次看到被剥去皮毛的藏羚羊尸体堆积在沟壑中的惨烈画面,杨松涛和战友们义愤填膺,他们一头扎进崎岖难行的山区,与盗猎分子展开了一场又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杨松涛在救援现场。摘自检查站微信朋友圈


“砰!砰!砰!”1996年秋,阿尔金山腹地,枪声骤响。

当时二十几岁的杨松涛和3名战友在巡逻时,遭遇72人的盗猎团伙,其中有数十人持有武器,而他们仅有2支枪和少量子弹。

面对擦身而过的子弹,杨松涛和战友们毫不退缩。子弹打光后,他们起身冲散人群,杨松涛中弹后毅然同犯罪分子展开殊死搏斗,成功控制3名头目,其他人员见状只能束手就擒。

在那场战斗中,两发子弹贯穿杨松涛的腹部,留下的伤疤成为那场生死较量的无声见证。

4天4夜,不眠不休,杨松涛和战友们缴获一批武器弹药和两千余张藏羚羊皮,有力打击了盗猎分子的嚣张气焰。

在公安机关的守护下,如今的阿尔金山,藏羚羊自由奔跑、繁衍生息,种群数量得到极大恢复。


救援现场。图片由巴州公安局朱祥明提供


“它们的眼睛比金子还亮,咱们得护好这份纯净。”每当看到迁徙的羊群,民警总会想起杨松涛的话。

杨松涛先后在若羌县公安局依吞布拉克派出所、瓦石峡派出所、城镇派出所、交警大队等多个岗位工作。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他在基层的艰苦历练中逐渐成长。2006年5月以来,他曾任若羌县公安局副局长、祁曼公安分局局长等职,兼任依吞布拉克公安检查站站长。岗位和职务虽然在变,但他和战友们一起保护着这片热土的初心从未改变。


以命换命的生死救援


“在阿尔金山救援,从来都是以命换命。”作为2012年那场生死救援的记录者,原巴州电视台记者薛峰回忆往事时,不由得声音哽咽。

2012年10月15日傍晚,阿尔金山东部那棱格勒谷地的求救信号,让若羌县公安局进入紧急状态。11人的地质考察队深入这个被当地人称为“死亡谷”的区域后,9人失联。1998年科考时曾发现,该区域存在大面积磁异常,强磁性岩石导致这里成为多雷区,进入的人畜极易遭雷击,故有“死亡谷”之称。

杨松涛立即带队出发。当时正值大雪封山,茫茫雪原中仅有模糊经纬度作线索。在海拔3000多米的雪山,救援队仅凭罗盘和指南针整整跋涉了4天。途中,车辆在60度陡坡失控下滑,悬崖近在咫尺。找到2名幸存者后,杨松涛果断下令轻装前行。队员们赤脚蹚过没膝雪水,双脚被冻得失去知觉。循着矿泉水瓶与食品包装袋的线索,他们又徒步23公里找到其余被困人员。这场长达50小时的生死营救,最终让所有人平安脱险。


图片

救援瞬间。摘自检查站微信朋友圈


2022年8月,杨松涛遭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次救援。由于持续暴雨引发山洪,6名勘探人员被困废弃皮卡。接到任务后,杨松涛摸索出“支点救援法”,冒险将车辆驶入水沟,借助露出水面的石头使车辆发力挪动,然后以己车为支点,用绞盘救出其他车辆。

车辆在半米深的淤泥中推进55小时,穿越600公里洪水路段,平均时速不足10公里,陷车26次、迷路11次,4辆车最终只剩2辆能走。在此次艰难救援中,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

自2012年5月以来,杨松涛共组织实施深山救援200余次,解救被困群众1600余人,无一人伤亡。


杨松涛同救援人员在阿尔金山无人区开展救援。依拉木摄


“倔野驴”“活地图”“铁人”是他的代名词


依吞布拉克公安检查站位于海拔3200米的阿尔金山腹地,守着新疆的东南大门。

在依吞布拉克公安检查站,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这里没有勤杂工、没有专职厨师、锅炉工、水暖工,更没有清洁工,杨松涛和战友轮流承担这些琐碎而繁重的工作,守护着祖国的边疆。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的恶劣天气里,杨松涛和民警们把青春钉进高原。


阿尔金公安检查站外景。如歌摄


检查站大院楼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忠诚”二字和“1^365=1;1.01^365≈37.78;0.99^365≈0.0255”三个励志公式,这是杨松涛一手策划的文化石。

曾跟随杨松涛在检查站坚守11年,如今是青海省茫崖市公安局茫崖公安检查站站长的代小虎向我们解读了杨松涛立这两块石碑的初心,“他说,‘1^365=1’,表示日复一日原地踏步,终将止步不前;‘1.01^365≈37.78’,表示每天坚持微小进步,一年后将实现质的飞跃;‘0.99^365≈0.0255’,表示每天退步一点,便会被时光远远抛在身后。而‘忠诚’,是人民警察的底色,要刻在心底。”


图片

代小虎讲述励志公式的由来。如歌摄


作为站长,杨松涛既是“定盘星”,更是“当家人”。他管站里的民辅警叫作“孩子”。他制定“45天执勤+15天探亲”制度,让民警“守边尽孝两不误”;首创“每月给家里寄一次钱、休假回家为父母洗一次脚、洗一次衣服、做一次饭、每月读一本书”的“五个一”规矩;他带头下厨、检修设备,手把手培养新人。

在踏上阿尔金山从事公安工作的24年间,杨松涛以“倔野驴”的执拗扎根荒野,用脚步绘就“活地图”,凭借钢铁意志赢得“铁人”美誉,将忠诚熔铸成守护高原的誓言,用热血在雪山之巅镌刻下“人民公安”的永恒坐标。


“他是属于阿尔金山的”


杨松涛热爱摄影。检查站走廊的文化墙上,都是他拍摄的阿尔金山风光:仙境一般的皑皑雪山下、碧蓝湖泊边奔跑的野驴、嬉戏的藏羚羊、憨憨的野牦牛……

结婚20年,杨松涛从未陪妻子过生日。

缺失陪伴,但他有着独特的浪漫。

每年妻子生日,他都会寄回一张自己拍摄的阿尔金山雪景照片,背面写着:“这是我守护的诗和远方,也是想送给你的浪漫。”

图片

杨松涛镜头里的阿尔金山。摘自检查站微信朋友圈


在阿尔金山24年,杨松涛却一年只回一次家,节假日和过年都坚守在岗位上。每当提起家人时,他的眼中总会闪过一丝愧疚。2019年,杨松涛的儿子参加高考,他本想休假回家陪伴儿子,但突如其来的任务让他缺席了这一重要时刻。即便偶尔回家,他的电话也总是不分昼夜地响起,他还在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远程指导同事工作。对此他的妻子陈飞早已习惯了,她说杨松涛是属于阿尔金山的。

曾有人问他:条件这么艰苦,为什么不离开?

杨松涛刚毅地回答:因为,总要有人守在这里。


图片

战友的祭奠。如歌摄


杨松涛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阿尔金山。

阿尔金山的风依旧在旷野间奔涌呼啸,新一代民警如胡杨般扎根高原,以青春作笔、热血为墨,在雪域戈壁续写着守护生命禁区的壮丽长卷。杨松涛留下的精神火种,正编织着一代又一代高原民辅警的诗和远方。


图片

杨松涛(第二排正中)和阿尔金公安检查站民警辅警合影。若羌县公安局提供


来源:新疆广播电视台/丝路视听综合中国警察网-人民公安报、新疆公安宣传文化中心、平安巴州、公安部新闻传媒、若羌零距离、若羌县公安局等

一审:余飞

二审:裴翀

三审:肖亚丽



编辑:苏芹

点赞 |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QQ
QQ空间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