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时报04-11 17:03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丽敏
这个清明小假期的火热散落在了各种数据中。阿那亚作为代表性的周边游,其联合创始人马寅在微博上表示,4月5日,秦皇岛阿那亚园区人数峰值超5万,创下了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而入境游随着美国网红“甲亢哥”在我国的直播吸睛无数。据悉,目前,“甲亢哥”在个人频道已上传了关于上海、北京、河南、成都、重庆的五场直播,直播累计观看量达3516万,累计平均观看量703.2万。
整体来说,经过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5年清明节假日三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数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575.49亿元,同比增长6.7%;入出境游客251.33万人次,同比增长22.4%。
如此来看,旅游业开始进入繁盛期了吗?又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出现?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对旅游业的发展作出探讨。
中国经济时报:能否说我国的旅游业已经开始走向繁荣?
戴斌:从过去两年的节假日、暑期和冰雪季的数据来看,旅游已经走过了2020年以来的急剧衰退、深度萧条和快速复苏阶段,正在以显而易见的速度走向繁荣发展的新周期。
像2025年“非遗版”春节8天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数、旅游花费、出游半径、目的地游憩半径和游客满意度等主要指标全面创下历史新高。
清明节假期3天,重点监测的旅游景区、商圈、街区同比增长3.6%。其中,5A级旅游景区和重点休闲街区日均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主要商圈日均客流超2.3万人次。
数据表明,持续向好的经济、巨大的人口规模、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和不断提高的战略摆位,支撑了旅游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国内旅游市场稳步走向繁荣发展新周期。
中国经济时报:您觉得旅游业的发展还会出现哪些新的发展方向?
戴斌:以清明假日来看,各地旅游景区、度假区、历史文化街区和休闲商圈等“三区一圈”,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和文化站等“四馆一站”,还有戏剧场到菜市场,共同构成了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
专项调查显示,10.8%的受访者在祭扫的同时也表示会参与各类民俗活动;穿汉服打卡博物馆、古礼祭扫成为年轻游客的“春日限定”;疗愈系露营、减压式农耕体验、舌尖上的春鲜和后备厢的土特产品,极大提升了春季乡村旅游的丰度和品质;旅游与休闲、体育、文化、商业、购物、餐饮等传统行业的边界日趋模糊,多元融合为旅游消费市场注入新动力。
未来随着旅游经济繁荣发展新周期一起到来的,还有多样性与个性化并存的旅游需求,以及越来越理性的旅游消费。一是自助和自由行客群的增长,出行方式以高铁和自驾为主,传统旅行社难以介入,跟团游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研学游和出境游群体。二是体验场景由封闭收费的旅游景区转向相对开放的城市公园、博物馆、主题公园、度假区、历史文化街区、电影院、戏剧场和都市商圈,很难形成可销售的旅游产品。即使组合到旅游线路,也不易形成收费模式。三是远程交通和目的地小交通,包括航空、高铁、租车等刚性需求增长明显,而住宿、餐饮、购物、观光游览和文化娱乐的需求变得更有弹性。四是年轻人主导的特种兵旅游、反向旅游、平替旅游、白牌消费等市场行为,加上市场下沉带来的旅游初体验者的增加,让旅游市场呈现出“地广土薄”的新特征。
中国经济时报:“甲亢哥”来我国直播旅游火爆全球,入境游发展情况如何?在多久之后能够形成我国旅游业的有力支撑?
戴斌:外国人和港澳台居民入境旅游实现超预期增长,出境旅游加速复苏。随着签证、移民、口岸和消费支付便利化政策效应释放,国家和地方对外人文交流和旅游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入境旅游进入了快速复苏的新通道和繁荣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和休闲场所成为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满足了入境旅游者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需求。
中国经济时报:旅游消费越来越理性的背景下未来旅游企业要如何实现再增长?
戴斌:在新发展阶段,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新需求的发现能力,而不是政策准入和生产要素的垄断。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旅行社转向旅行服务、星级酒店转向旅游住宿业、A级旅游景区度假区转向广义的旅游接待业,都是不可逆转的新时代趋势。
加强对旅游市场和消费需求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想清楚哪些需求是可以形成市场空间的有效需求,进而发现那些尚未发现的潜在需求,是旅行商必须回答而且要回答好的现实课题。旅行社应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配置到消费需求调查、产品研发和品质保障上,而不是对着东逝的流水而长吁短叹,更没有必要跟着贩卖焦虑和制造对立的言论起舞。从短期看,高水平的需求牵引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供给满足高水平的需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供给也会创造新的需求。人工智能、大数据、卫星导航、无人驾驶、低空飞行和先进制造、文艺创作,正在以显而易见的速度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构当代旅游产业格局。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