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野下的文明对话

中国民航报03-13 13:18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全球热映,目前已经登顶全球动画电影榜,成为全球化时代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典型案例。在其票房神话的背后,既是中国动画工业发展历程中树立的一座里程碑,更是一场跨越地域、文明与文化的对话。   文化基因的多元性:哪吒神话的全球性溯源   哪吒形象的成功,本质上源于其文化基因的“混血”特质。哪吒并非我国单一文化的产物,也有海外元素。5世纪,昙无谶译出《佛所行赞》,其中提到“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毗沙门天王即佛教的北方天王。北方天王信仰在中亚十分流行,和田的建城神话便与毗沙门天王有关。在阴阳五行观念中,北方主战神,至今我国还有不少北帝庙。毗沙门天王此后不断结合本土元素,变成了托塔李天王。按照《封神演义》的说法,托塔李天王是商末陈塘关总兵李靖。“哪吒”则是毗沙门天王的三儿子那罗鸠婆的简称。   哪吒父子的源头都在印度。佛教净土信仰认为,人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会重生在莲花之中。莲花与佛教的生死观念有密切关系,哪吒能死而复活,就是其师父用莲花重塑了哪吒的身体,这具有明显的域外特色。此外,多头多臂是印度教的常见神明形象,哪吒的三头六臂、《封神演义》中的八臂哪吒都受到印度宗教文化的潜在影响。由此可见,哪吒神话中蕴含的奇思妙想、瑰丽独特的形象是东西方文化的共同结晶。电影《哪吒2》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赞誉,也与这种国际性有关。   在《哪吒2》中,哪吒的朋克造型与敦煌飞天的结合、量子物理与水墨美学的碰撞既是东方美学的现代表达,也是全球化审美的实验性突破。这让海外观众既能感知中国神话的独特性,又能在视觉奇观中找到熟悉感。   普世价值的共鸣:反叛精神与个人主义的现代诠释   哪吒的反叛性是其在全球引发共鸣的核心驱动力。当代青年人感觉受到了家庭束缚,加之学习、就业等外在压力,很容易在该片歌词“生活你全是泪,没死就得活受罪,越是折腾越倒霉,越有追求越悲催……小爷也是很疲惫”中产生共鸣。传统儒家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与孝道,而神话故事中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决绝则与当代青年反抗束缚、追求个体价值的诉求不谋而合。电影《哪吒2》进一步将这一主题升华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精准反映了全球“Z世代”对自由和自我实现的渴望。   这种情绪在亚洲体现得尤为明显。韩国观众从质疑中国动画技术到呼吁“亚洲团结支持哪吒”,认为该片的成功是“东亚文化共同的胜利”。日本动画界认为,《哪吒2》的工业化水准为亚洲动画全球化提供了新范例。印尼与新加坡观众则普遍认为,《哪吒2》是“史诗一般的电影”。欧洲观众甚至因当地排片不足,自发组织赴希腊观影。这些现象表明,哪吒的反叛性已超越原有的文化边界,成为全球化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符号。   技术美学的革新:东方叙事的工业化突围   《哪吒2》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动画电影从“匠人精神”到“工业体系”的质变。影片集合了国内138家特效公司,以近5亿元人民币的成本达到媲美好莱坞的视效水准,其“科技+国风”的美学范式重新定义了东方动画的视觉语言。例如,12分钟的“元宇宙大战”场景融合敦煌壁画与量子物理元素,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译,也是对西方科幻叙事的挑战。   这种技术突破不仅是一种艺术成就,更是产业实力的体现。我国动画片产能较2015年已增长600%,渲染算力跻身全球前5。而《哪吒2》的IMAX版本占比35%,覆盖北美945家影院,刷新华语电影发行纪录,证明我国动画产业已具备与欧美同行同台竞技的底气。   挑战与启示:从文化输出到文明共建   尽管《哪吒2》的海外票房连创纪录,但北美市场65%的观众仍为华人,其衍生品收入占比不足10%,凸显主流市场渗透率的局限性。如何避免符号化标签,仍是未来国产动画创作面临的核心挑战。更深层次的启示在于,《哪吒2》的成功不仅是“国漫崛起”与中华文化的崛起,更要将其理解为多元文明对话的成果。正如导演饺子所言:“出来混,最重要的是‘出来’。”《哪吒2》的全球之旅,既是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也是向内重构文化自信的过程。其意义不仅在于票房数字,更在于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性、本土性与全球性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共生共荣。   《哪吒2》在全球备受追捧,映射出一个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的重生。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影响力不在于单向输出,而在于能否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文明共建。当哪吒踩着风火轮掠过纽约时代广场上的巨幕时,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神话英雄的归来,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重新定义自我的勇气。这场始于银幕的征服,或许正在改写全球文化产业的权力版图——不是以对抗的姿态,而是以对话的智慧。   (作者单位:民航华北空管局)



点赞
微信好友
朋友圈
QQ
QQ空间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