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星新闻客户端02-07 18:07
《哪吒之魔童闹海》太火了,过完春节,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有人在说“哪吒”。
除了电影里的哪吒,最大的一个话题,可能就是:
哪吒到底是哪里人?
历史上至少有着三处陈塘关的记载——四川、天津、福建。
比如四川宜宾,这里有一条南广河,河两岸形成的一道关口被称作陈塘关,传闻托塔天王李靖在此守关,哪吒就降生在这里,宜宾还有一座哪吒行宫。
四川宜宾:翠屏山哪吒行宫 图据视觉中国
比如福建惠安,该县北部涂岭镇的潼关岭,相传元末明初农民起义首领陈塘,曾在此筑关修寨、驻扎兵马,故改称陈塘关。
还有天津,这里的河西区陈塘庄街和陈塘交界处,古代就已经有了。
但真的溯源,我们会发现,在历史中各种记载的哪吒,实在太不简单了——
最初的哪吒,可能是印度人或波斯人,那时他的爹,更不是李靖。
壹
哪吒是个外国人,这从“哪吒”这个明显不像中国人惯用的名字便可看出端倪。
中国人取名,总是在一两字之间赋予深刻含义。但“哪”“吒”二字连用,在汉语中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如果举例“唵”“吽”“叭”,便能很明显发现,“哪”与“吒”与它们同属一种字形结构——这是古人在翻译佛经时的习惯,常常在原有的汉字左边添加口字。
其实,“哪吒”是来自梵语“Nalakubara”或“Nalakuvara”,身份是印度神话中的毗沙门天王(即四大天王之中的北方多闻天王)的太子。
由于中文名字是音译,所以一开始还有几种叫法。
据《大正新修大藏经》记载,关于“哪吒”的中文名多达九种,包括那吒和那吒鸠伐罗、那吒鸠钵罗、那吒俱伐罗等。这里面,“那吒”显然更顺口。
除了他的“印度身份”,还有一说是将哪吒追溯到了古代波斯去。
关于毗沙门天王的神话,受到了波斯神话的影响。于是学者推测,哪吒可能与伊朗史诗《列王纪》中的努扎尔(Nuzar)有关——与如今的“哪吒”发音十分相近。
在古代波斯神话中,努扎尔是传说中的马努切赫尔国王的第三个王子,也就是中国神话里的“三太子”。努扎尔十分骁勇善战,传说其父亲执政时间长达120年,努扎尔作为三太子,一直跟随父亲四处征战。
在波斯语里,“Nuzad”有新生儿、小孩之意,在后世各种版本的神话故事里,哪吒也保持着小孩子的形象。
随佛教经典来到中国的哪吒,持续经历着本土化。
宋代之后,“那吒”以及加上口字旁的“哪吒”开始成为了当时各类典籍中的固定用法。特别是后来的《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让“哪吒”二字更加深入人心。
但镇守陈塘关的李靖,又是怎么变成哪吒他爸的呢?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北凉汉译佛典《佛所行赞》里,哪吒最初是毗沙门天王的太子,是一位手执神戟的护法神。
《毗沙门仪轨》里把哪吒和他哥哥的职责写得很明确:“天王第二子独健,常领天兵护其国界。天王第三子那咤(哪吒)太子捧塔常随天王。”
这也是为何在中国神话中,哪吒的父亲李靖明明只是个镇守陈塘关的将领,但哪吒却被人们称为“三太子”的缘由。
在《毗沙门仪轨》里,甚至记载了哪吒和父亲交接托塔任务的日期——每月21日,就是哪吒和父亲毗沙门天王的“交塔日”。
哪吒不托塔的时候,任务就是守护国王大臣,手握一根金刚杖来惩处恶人。
《哪吒传奇》
据《大唐西域记》等记载,当时毗沙门天王在西域非常受尊崇,而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毗沙门天王也不断中国化。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盛唐对西域的影响,在当时的传说中,毗沙门天王常帮助唐军获胜,因此在相关的叙述中,与唐代名将李靖的传说逐渐合流。
尤其在宋以后,毗沙门天王与唐代大将李靖的故事融为一体,哪吒的父亲也从毗沙门天王变成李靖。
贰
哪吒在中国的文学形象,也是从那时候开始。
“印度版”的哪吒,外貌特征还比较粗糙,“以恶眼见四方”。但成为李靖的儿子后,哪吒的形象逐渐丰满和多元起来。
哪吒的法器“金刚杖”“戟”“塔”,也变成了大家熟悉的火——火球。
有趣的是,在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中,记录了哪吒如何用火球技能克制住石精的故事,这也是后来哪吒与石矶娘娘斗法的故事蓝本。
《哪吒之魔童闹海》里的石矶娘娘
哪吒的形象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最为典型的是当时多部典籍都提到了哪吒“析骨肉还于父母”的传说,奠定了哪吒与父不合、冲动叛逆的形象基础。
这在重孝道的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极其叛逆的存在。
也难怪苏轼弟弟苏辙写诗diss哪吒不孝父母: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右举。
元代时期,杂剧兴起,哪吒的故事变得更加大众化,在佛教、道教的双重影响下,形象也更加完整。
在这里想提到两部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和《猛烈那吒三变化》,也是在这两部剧中,哪吒长出了三头六臂,拥有六般兵器。
《二郎神醉射锁魔镜》讲的是哪吒与二郎神降服牛魔王和百眼鬼的故事,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邪不压正”的爽剧。
这部剧里的哪吒是玉帝亲封的“都天大帅总元戎”,模样十分威风,“三头飐飐,六臂辉辉。三头飐飐显神通,六臂辉辉降妖怪”。
他使用的兵器也更接近大家熟悉的哪吒,“凤翅盔斜兜护顶,狮蛮带紧扣当胸。绣球落似千条火滚,火轮举如万道霞红”。
《哪吒闹海(1979)》
而在《猛烈哪吒三变化》中,哪吒的任务是“奉我佛法旨,擒伏山中五鬼”,也显出“三头六臂”的模样。
对哪吒形象影响最大的,还得是《西游记》和《封神演义》。
《西游记》里,吴承恩颠覆了哪吒传统的“少年”形象,而是将他刻画成胖乎乎的“小童男”,说他“玉面娇容如满月”,发髻也刚刚遮住囟门,孙悟空与之对战时嘲笑他“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
电视剧《西游记》里,哪吒的形象相比原著描述更成熟
他三岁闹海拔龙筋,李靖怕生后患,欲杀之。哪吒于是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灵魂跑去西方求佛祖救命。佛祖便用“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重塑哪吒肉身。
后来哪吒复活,愤恨李靖,想要追杀李靖报仇,李靖吓得求告如来,后被赐予一座宝塔,故而被人们称作托塔李天王。
在《封神演义》里,李靖成了陈塘关守将,哪吒则成为元始天尊的灵珠子转世。出生时有奇景,李靖持剑“分开肉球,跳出一个小孩儿来”。
2001年《封神榜》,陈浩民饰哪吒
最后教他法术、赐他法宝、用莲花为他重塑肉身的,都是太乙真人;传授李靖宝塔的,则是燃灯道人,称“我秘授你这一座金塔,如哪吒不服,你可将此塔祭起烧他”。
至此,哪吒可谓是完成了从印度到中国的本土化过程。《封神演义》则成为哪吒的“定型之作”,后世再对哪吒故事的创作,几乎都没再离开《封神演义》的设定。
叁
可以说,在千年间受多方文化影响的哪吒,是一个极不稳定的矛盾体。
他不稳定,难定义。且不提印度,他的身份游离在道、佛之间,三头六臂、脚踏风火轮,形象来自佛教,而火球等元素又带着道教印记。
从神话体系上看,他始终是个无法归类的存在。
从善恶上看,他几乎完全颠覆了儒家伦理。他不受父权管教,惹是生非,最终以极端血腥的方式自刎,又在复生后试图弑父复仇。他的行为就像未经教化的孩童,游戏时掰折昆虫的翅膀、向蚁穴灌水——成人眼中残忍无比,孩童却无知无觉,笑嘻嘻不以为然。
正因如此,亦正亦邪的哪吒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品中,被赋予截然不同的面貌。
在最为经典的《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里,他是极具反叛精神的哪吒。
196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大闹天宫》,为了衬托威风凛凛的孙悟空,哪吒被塑造成了乳臭未干的反面“陪衬”。
他的形象与京剧中代表“阴险”的白脸形象相结合。虽有三头六臂,但五官紧凑在又大又圆的面中。后被孙悟空打得丢下一只风火轮,连滚带爬地寻求父亲的保护。
1979年的《哪吒闹海》里,他成为桀骜不驯的主角,一句“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哪吒经典版”。
在这一版哪吒里,“白脸”京剧脸变成了眉心朱砂痣的佛教尊神,拥挤在面中的五官变成了剑眉星目。挥剑自刎的情节,成为一人做事一人当后的悲壮之举。
后来的哪吒,逐渐成为“少年英雄”,从《哪吒传奇》到各种《封神榜》改编,他作为无法无天混世魔王的部分被轻描淡写带过,浓墨重彩的是忠诚可靠、受训有度的天命之子。
这几版的哪吒,是可靠的救世英雄,也是老老实实的得力干将。
然而,到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他再度撕裂规训,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不再仅仅对抗父权,而是直接向“天命”宣战。
这一声呐喊,又让哪吒开始逐渐“孙悟空化”。
千百年来,人们乐此不疲地塑造哪吒,在他的身上投射自己的困境与愿望。
他可以是神,可以是魔,时而是无拘无束的魔童,时而是肩负重任的救世者。
而这,或许就是混沌不清的哪吒被不同时代的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任宏伟 编辑 苏静